近期,中国外汇收支数据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最新进展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一系列发布会上,详细阐述了我国上半年的外汇收支情况,揭示了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深刻变革。
数据显示,中国坐拥高达3.6万亿美元的净资产,这一数字彰显了我国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坚实地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人民币在跨境收支中的占比已攀升至53%,这一历史性的跨越不仅标志着人民币使用能力的显著提升,也预示着其正逐步从贸易货币向投资货币进化。这一变化背后,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和吸引力的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据悉,海南全岛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封关”,这一举措被视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封关后,海南将成为一个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制度,为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发挥“试验田”的作用。
市场对此反应积极,A股市场在消息公布后不久便重新站上了3600点。联博基金市场策略负责人表示,中国股市的温和上涨主要受益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以及中国经济数据的超预期表现。这也进一步提示投资者,中美资本市场转型带来的结构性投资机会不容忽视。
在深入分析中国国际账户体系时,我们不难发现,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际投资头寸表均呈现出诸多亮点。上半年,我国跨境收入和支出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人民币在跨境收支中的比重持续攀升。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规模均有所增长,资产类型与持有主体多元化,净资产达到3.6万亿美元。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的活跃程度,也彰显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的国家资产结构转型已持续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的对外净资产从约1.6万亿美元增长至3.6万亿美元,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储备资产在对外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大幅下降,非储备资产持续扩张,股权类资产增速远超债券。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我国资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增强了我国在全球金融秩序重塑中的影响力。
海南封关还意味着在中国境内首次出现了一个“关外化”区域。这一区域将构建起人民币计价、结算、清算的完整闭环生态,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动力。例如,近期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业务实施细则》就规定了境外投资者可使用境内外资金参与试点产品投资,相关资金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这一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允许居民与非居民资金并行运行,有助于推动人民币“体内循环”的初步探索。
中国外汇收支数据的亮眼表现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稳步推进,共同展示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成果。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