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苗春生:泥塑的脉动 | 陕西守艺人

   时间:2025-07-17 22:05:59 来源:粉巷财经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第 2329期〡2025/07/17

在陕西厚重的黄土地上,苗春生这个名字与泥土紧密相连。74岁的苗春生从事泥塑事业已有50余年,作为第三代陕西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用灵巧的双手赋予泥土生命,将流动的“黄土印记”凝固成永恒的艺术。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对父辈耕作场景、市井生活图景的立体存档。这位沉默的匠人坦言:“爱,如果不爱你想把啥东西做好都根本不可能”——这道关于热爱、完美与传承的命题,始终贯穿他的艺术人生。

01▶

泥途启程

苗春生的泥塑情结,深植于关中乡间雨后的泥泞小径。他清晰记得:“过去农村道路没有硬化,碰见下雨到处结的都是泥。”这被他人视为不便的泥泞,成为了他童年的乐园。他乐此不疲地在街道上“随便挖一块泥,来做各种东西”。泥土天然的亲和力与可塑性,点燃了他最初的热爱。

真正将这份热爱引向艺术之路的,是美院的刘学良老师。“六几年的时候,村里每年都要闹社火,会邀请美院的老师来做指导,也从这个时候结识了刘学良老师。”

彼时,年轻的苗春生对泥塑已有自己懵懂的想象,而老师的传统技法在他看来“有点守旧”。这种差异并未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探索欲。他“背着刘老师找一些东西”,尝试自己的理解。

当刘老师看到他的摸索,并未苛责,反而给予了关键的肯定与引导。老师的包容与点拨,如同春雨,让少年心中的泥塑种子破土而出,正式开启了以泥塑记录黄土地脉动与人间百态的漫长跋涉。

02▶

泥途问道

泥塑之路,绝非坦途。苗春生深知,要臻于至善,唯有无尽的实践与沉潜。他始终相信:“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你不可能做的很少,就做的很好。”唯有“耐住寂寞不断地做,反复做——”,在日复一日的枯燥捶打与捏塑中,让技艺从生涩走向精熟。

他性格内敛含蓄,这份特质也深深烙印在他的作品中。徒弟胡振波对此深有感触:“苗老师符合一个大师的形象……他比较含蓄一点点,不张扬。泥塑本身它就是一个积淀的东西。”

苗春生的作品,不追求外形的夸张炫技,而是将黄土的厚重、人民的质朴、生活的本真,含蓄内敛地凝结于方寸之间,如同土地本身,沉默却蕴藏着澎湃的力量。这份含蓄,正是他对生活最深的凝视与最诚的敬意。

03▶

泥脉相承

泥塑艺术的传承,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道阻且长。苗春生的工作室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求学者——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皆有学徒慕名而来。然而现实是,“能坚持下来的还是比较少的”。

在苗春生看来,泥塑是“长期过程,不是短期的行为”。一个礼拜或几个月的热情难以为继,关键在于那份如黄土般深沉持久的“坚守那份力量”。

面对传承的严峻挑战,苗春生并未放弃希望。徒弟胡振波坦言:“有可能做成断更,但是我们尽量要把它持续下去。”他们深知,唯有“不停挖掘新一代的年轻人”,并激发其内在的热爱与恒心,让年轻一代既能扎根传统沃土,又能“不断接触一些新鲜东西”,为古老的技艺注入活力,这门承载着黄土地温热的艺术才能生生不息。

苗春生手中的泥塑,是凝固的黄土史诗,是长安烟火气的永恒切片。这门古老手艺,未来不仅取决于泥土的温度,更仰仗于年轻心灵能否与黄土深处的心跳共鸣。

唯有当热爱在年轻的血脉中生根,当坚守成为一代代人的接力,这份来自黄土地的古老印记,才能在未来的时光长河里,继续诉说属于它的故事。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