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红利指数2025:分化加剧下的长期布局机遇何在?

   时间:2025-07-16 09:32:10 来源:金融界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探讨2025年以来红利类资产的表现时,我们面临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图景。不同红利指数的表现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为我们揭示出资产内部日益加剧的分化现象。

以红利指数(000015.SH)和红利低波指数(H30269.CSI)为例,两者在计入股息收入的全收益指数后的表现大相径庭。红利收益指数年内微涨2.62%,勉强回正;而红利低波全收益指数则表现抢眼,年内涨幅高达9.72%。这一明显差距反映出红利类资产内部的巨大差异。

红利类资产内部的表现分化,部分归因于行业板块的显著差异。以银行板块为例,该板块在2025年内表现强劲,涨幅高达17.19%,仅次于有色金属板块,在全部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排名第二。这种强势表现无疑提升了红利指数中银行权重占比较高的指数的表现。相比之下,煤炭板块则表现黯淡,年内下跌11.75%,位列行业指数末尾。这种显著的涨跌差异,对红利指数的表现产生了直接影响。

具体而言,银行板块的崛起得益于低利率环境中高股息资产的吸引力增强,以及险资、公募基金等增量资金的流入。而煤炭板块则受制于煤价低位震荡,基本面景气度承压。这种行业间的分化趋势,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仍在持续。

然而,红利类资产内部的分化趋势是否会持续演绎,仍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经过前期较大涨幅后,部分板块可能存在资金获利了结的压力,短期内面临调整。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整体抬升,前期表现承压的板块有望迎来估值回升的机会。政策层面的变化也可能对板块走势产生影响,如“反内卷”举措的加码推动,有望优化煤炭等周期性资源品的供给结构,价格有望低位回升。

从指数成分股的行业权重占比来看,行业权重会随着相关成分股表现而发生变化。例如,经过年内行情变化后,红利指数中银行的权重占比已攀升至33.58%,相比年初增加了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即使银行板块的火热行情持续,红利指数也有望凭借较高的银行占比,不错过板块表现。

从长期视角来看,红利策略的长跑属性尤为突出。以红利指数为例,过去10个完整年度中,有7年跑赢上证指数,仅有2年明显跑输。这显示出红利策略在不同风格行情中的高适应性,并非仅仅是一种防御策略。

若考虑股息收入的全收益指数,红利策略的历史表现则更佳。近10年来,红利收益指数在每次陷入阶段性逆风后,都能较快收复失地,持续创出新高。这展现出红利策略志在“长红”的核心魅力,也意味着在蓄力阶段,或许是长期投资者的布局窗口期。

红利策略适合以长期视角来看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可能是择时难度较小的策略品种之一。红利类指数筛选规则中的股息率与市值相关,当市值增长、股息率摊薄时,成分股可能会在指数中被降权甚至剔除。因此,红利策略具有“低买高卖”的天然特征,与长期买入并持有的投资策略契合度较高。

从宏观视角来看,A股市场近年来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也与红利策略的适配度较高。内部环境方面,经济增速换挡和产业趋势转型伴随着中长期利率持续走低;外部环境方面,扰动因素频发且难以判断。这种内外部环境交织下,市场长期主线模糊、脉冲式行情较多,红利类资产的相对确定性溢价有望得以延续。

在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和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的背景下,未来险资有望充分发挥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优势,提高权益类投资占比。其中,兼具高股息、低估值和基本面较稳健特征的红利类资产,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对长期资金的吸引力尤为突出。

尽管短期红利类资产内部出现了一定分化现象,但其整体作为一种投资策略的长期价值逻辑依然清晰。对于配置型资金而言,红利ETF(510880)等产品值得长期关注。作为A股市场首只Smart Beta ETF,红利ETF自成立以来就是红利策略ETF赛道的标杆之一,为投资者提供了布局红利策略的重要工具。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