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华控股近期宣布对其首次公开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的未动用部分进行了重新规划。这一决策是在公司审慎考虑了当前运营状况及业务战略后作出的。
据公告,翠华控股目前拥有约5060万港元的未动用款项净额,原计划中的2060万港元本是预留用于建设上海新中央厨房的。然而,公司最新决定暂停这一项目,并将相关资金重新调配至额外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剩余的3000万港元则将继续按照原计划,用于华南新中央厨房的建设。这两笔资金预计将在2026年12月前全部使用完毕。
翠华控股解释称,暂停上海厨房建设的原因在于,目前集团在中国内地的餐厅主要分布在上海以外的地区,从成本效益角度出发作出了这一调整。重新分配资金将更有效地利用公司的财务资源,符合公司及股东的整体利益,且不会对现有业务和运营造成重大影响。
回顾翠华控股的历史,其前身是在1967年创立于香港旺角的冰室,后随着茶餐厅在香港的兴起,公司于1989年开设了首家翠华茶餐厅,并逐渐成为了香港餐饮文化的代表。2009年,翠华控股进军内地市场,首店落户上海。然而,近年来翠华在上海的多家门店陆续关闭,目前在沪仅剩5家门店。
翠华控股在港交所的上市之路曾备受瞩目。作为香港茶餐厅第一股,公司上市时受到资本市场热烈追捧,股价一度攀升至5.339港元/股,市值超过81亿港元。然而,自那以后,翠华控股的股价和业绩均呈下滑趋势。截至最近交易日,公司市值仅剩2.68亿港元,与历史高峰相比蒸发了超78亿港元。
财务数据显示,翠华控股的营收在2016财年达到顶峰,为18.68亿港元,但此后多年一直维持在18亿港元左右。2020财年,公司营收大幅下跌至13.81亿港元,并首次出现亏损,净亏损达3.17亿港元。此后,公司业绩持续低迷,营收始终未能突破10亿港元大关。
随着业绩增长乏力,翠华控股的市场布局重心也发生了变化。早期,公司将内地首店开设在上海,并逐步拓展至武汉和广深地区。然而,近年来公司明显加大了对华南地区及海外市场的关注。分析认为,这一调整与运营成本效益考量密切相关,大湾区的一些城市相较于上海,运营成本较低,有助于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根据翠华控股最新财报,2025财年,公司营收为9.06亿港元,同比下滑5.04%;归母净利润为1234.20万港元,同比下滑68.42%。其中,内地市场表现不佳,营收同比下降14.1%,而香港市场和其他地区则分别实现了1.8%和22.2%的增长。
面对内地市场的挑战,翠华控股表示将采取审慎乐观的态度,通过提升营运能力、降本增效以及利用自媒体流量效应等措施,维系客户忠诚度并吸引新客户。然而,分析人士也指出,当前内地餐饮市场竞争激烈,翠华的品牌吸引力有所下降,且定价策略与品牌定位不匹配,导致性价比降低。
翠华餐厅在内地市场的品牌形象也显得老态龙钟,缺乏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更新。面对网红店频出的市场,翠华未能及时调整策略以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兴趣,导致其市场份额逐渐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