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涂料行业的领军企业三棵树(股票代码:603737.SH)发布了其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将在3.8亿元至4.6亿元之间,相较于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将实现80.94%至119.04%的大幅增长。
在资本市场上,三棵树的股价也表现不俗。7月7日,其收盘价上涨1.58%,每股价格达到38.46元,公司总市值随之攀升至283.76亿元。
这份亮眼的业绩预告背后,是三棵树在费用管控等战略上的成功实施。然而,尽管业绩有所增长,三棵树是否真的已经走出了困境,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记者注意到,该公司的两期员工持股计划多次延期,即将再次到期,能否如期兑付仍存不确定性。
回溯至2022年初,三棵树的创始人洪杰曾豪言壮语,提出“未来五年奋进千亿”的目标。然而,时至今日,这一目标似乎还遥不可及。三棵树不仅未能从房企爆雷的阴影中完全恢复,反而需要收敛其擅长的营销风格,通过“节衣缩食”来保住业绩。
据三棵树透露,今年上半年盈利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及需求变化,积极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使得零售业务规模及整体毛利率均有所增长;二是公司通过精准施策强化费用管控,优化开支结构,并提升资金使用效能,有效降低了各项成本费用支出;三是相关需计提的减值准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作为国内涂料行业的佼佼者,三棵树自成立以来便以真金白银投入市场,打响品牌知名度。从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巨资广告,到成为“神舟六号”“神舟七号”搭载涂料品牌,再到成为北京冬奥会官方涂料独家供应商,三棵树的销售费用逐年增加。然而,随着恒大等多家房企的爆雷,三棵树也受到了重创,2021年甚至出现了亏损。
三棵树与房企之间的诉讼纠纷也未能彻底解决。截至今年4月25日,三棵树及下属子公司涉及的诉讼、仲裁事项涉案金额累计达到2.69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01%。房地产红利的消退,也使得三棵树隐藏在繁荣业绩之下的应收票据和账款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面对多重压力,三棵树开始转向保守打法。2024年,其销售费用同比下降7.45%至19.65亿元,这主要是由于销售人员薪酬、广告及宣传费用的减少所致。与此同时,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也有所减少,从2023年的697人降至2024年的690人,研发投入也略有下降。
市场更为关注的是,三棵树的员工持股计划何时能够兑付。根据此前公告,该公司的第四期和第五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存续期将分别于2025年10月12日和2025年7月12日届满。然而,这两期员工持股计划已经多次延期,且目前股价相较于持股成本已大幅缩水。
以近期股价40元/股左右测算,两期员工持股计划对应市值合计约8亿元,但这相较于此前的持股成本仍有较大差距。参与持股计划的员工不仅面临着股票浮亏严重的情况,还不确定何时能够“解套”。三棵树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公司还背负着一定的财务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三棵树的实控人洪杰曾对员工持股计划作出兜底承诺。然而,随着洪杰所持股份的大量质押,以及多笔股票质押资金用于个人融资需求,其后续能否履行兜底承诺仍存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