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盛顿迎来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国际会议,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外长会在此举行。会议结束后,四国外长共同宣布启动“四方关键矿产倡议”,旨在构建一个“印太稀土联盟”。此举显然意在挑战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而中方此前已宣布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的决定,使得双方在这一关键资源上的较量进一步升级。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是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制造到电子设备的微型化,从航空航天的高性能材料到军事国防的精确制导系统,稀土在提高产品性能和推动技术革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稀土资源的全球分布并不均匀,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统计,中国已探明的稀土工业储量接近全球总量的一半,达到约5200万吨。在产量方面,2023年中国稀土产量高达21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近70%。中国还拥有全球最为完善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选矿、冶炼到分离、加工,各个环节技术先进且产能强大。特别是在冶炼分离环节,全球超过80%的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稀土供应。
面对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强大优势,美日印澳四国试图通过组建“印太稀土联盟”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近年来,中国出于资源保护和国家安全的考虑,逐步加强了对稀土产业的规范和出口管制。这一举措被四国视为组建联盟的“契机”,他们在联合声明中指责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声称过度依赖某一国家的资源供应将危及国家安全,企图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上制衡中国。
然而,从资源储备和加工能力来看,美日印澳四国要实现稀土自给自足并满足联盟内其他国家的需求,面临着巨大挑战。以美国为例,权威机构预测,美国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在加工和精炼方面,全球精炼产能高度集中在中国,其他国家在短期内难以构建起成熟的精炼体系。这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还需要数年时间来积累技术和经验。
联盟内部也并非团结一致。美国与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之间在贸易摩擦、防务开支和地区事务立场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这些内部矛盾无疑会削弱联盟的凝聚力和行动力,使其在面对中国时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印太稀土联盟”的挑战,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在出口管制方面,中国严格控制稀土出口的规模和流向,确保稀土资源的战略性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中国不断推进稀土产业的整合与升级,以中国稀土集团和北方稀土为代表,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格局,提升产业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稀土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中国还积极拓展海外稀土资源渠道,与多个国家开展资源合作项目,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地位。
稀土领域的博弈,实质上是国家间在高科技产业和战略资源掌控力方面的竞争。尽管“印太稀土联盟”的成立给中国稀土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外部压力,但凭借丰富的资源储备、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技术实力,中国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应对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