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绿城前董事长张亚东“限制出境”的消息在业界迅速传播,为这家房地产巨头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一事件发生在张亚东卸任董事长仅三个月之后,使得原本看似平常的高管变动变得扑朔迷离。
回溯至今年3月27日,绿城中国宣布董事会主席张亚东因“工作安排”辞职,同时卸任的还有执行董事周长江,他们的位置被大股东中交集团的代表刘成云接替。这一人事变动迅速引发市场震动,绿城股价当日暴跌11%,揭开了公司深藏的权力斗争序幕。
张亚东,这位曾在体制内深耕多年的管理者,于2018年带着特殊使命加入绿城,试图在中交集团与宋卫平留下的复杂局面中寻找平衡。在他的带领下,绿城销售额攀升至高峰,但权力的天平并未因此倾斜于他。中交集团作为大股东,多年来一直试图将绿城纳入自己的体系,但屡屡受挫。董事会的明争暗斗、管理层的频繁更迭,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张亚东的尴尬处境,正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
张亚东的离职,不仅标志着他个人职业轨迹的转变,更反映了绿城在中交集团战略布局下的持续调整。从2014年中交系正式入主绿城以来,公司已经更换了多位董事会主席。张亚东的接任者刘成云,是一位更具“中交底色”的管理者。他的上任清晰传递出中交集团欲加强对绿城管控力度、推动企业战略与集团步调一致的决心。
在刘成云接任后,绿城的管理层迎来了新一轮的洗牌。这位曾在中交集团内部摸爬滚打、能力突出的管理者,被寄予厚望能够复制在振华重工的成功经验,对绿城进行全面整顿与革新。市场普遍认为,这一人事变动背后,是中交集团对绿城控制权的进一步强化,而这种控制权结构的变化已经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化学反应。
然而,在加强对绿城控制力的同时,中交集团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地产平台中交地产却陷入了困境。2023年,中交地产由盈转亏,净亏损额不断扩大。2025年,中交地产更是成为A股历史上首家触发退市风险警示的央企地产上市公司。这一困境无疑为中交集团敲响了警钟,也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地产板块管理的紧迫性。
在当前的地产寒冬中,绿城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尽管它是少数在行业冰期中保持造血能力的“幸存者”,但因激进扩张而面临的赌局却让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2024年,绿城实现营收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却大幅下滑。尽管公司表示若剔除资产减值和公允价值变动因素,利润为正增长,但市场对其激进扩张策略的质疑声仍不绝于耳。
绿城的激进打法在中交控制权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可能会延续甚至扩大。公司保持着相对激进的拿地政策,尤其是在核心城市。然而,这种扩张的代价正在显现。绿城的毛利率大幅下滑,资产减值亏损攀升,直接冲击了净利润表现。这种短期阵痛本质上是绿城在为长期战略买单,赌的是中国经济复苏后核心城市优质资产的价值重估。
然而,市场反弹的时间点仍然不确定。根据市场机构克而瑞的数据,百强房企的销售额仍在下滑,距离谷底反弹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绿城的激进扩张无异于在钢丝上跳舞。一方面需要用持续拿地证明战略定力,另一方面又要承受利润缩水引发的信任危机。这种价值撕裂正是房企在周期底部的典型困境。
张亚东的离任和被传“限制出境”的风波绝非简单的管理层变动,它们背后折射出的是绿城在权力斗争、战略调整和市场周期中的复杂处境。这家房地产巨头的未来走向如何,仍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