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钉钉,这款阿里巴巴旗下的企业级通讯与协同平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其核心问题聚焦于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到新的产品市场契合点(PMF),以确保其持续发展与商业化进程。
从财务角度来看,钉钉的商业化探索已初显成效。去年,钉钉公布了2025上半财年(覆盖2024年4月至9月)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达到2亿美元,并设定了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然而,在阿里巴巴近两个季度的财报中,钉钉的具体盈利情况并未被明确提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商业化路径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作为阿里巴巴在AI时代的标志性产品之一,钉钉的财务状况不仅关乎其自身的未来发展,也成为了市场评估阿里巴巴在AI领域布局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钉钉的业务逻辑与当前热门的AI技术,尤其是国内备受瞩目的Agent技术,看似高度契合,但一季度末管理层的变动,无疑为钉钉的商业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变数。
钉钉的创始人无招在一季度末回归,这一变动预示着钉钉将告别此前的“叶军时代”,其商业化战略也将迎来重大调整。叶军曾计划于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但无招的回归可能意味着这一时间节点将被推迟。无招以其激进的产品主义理念著称,他回归后的首要任务是对钉钉进行全方位的产品体验排查,以优化用户体验为核心。
据社交媒体爆料,无招上任后,钉钉内部的管理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严格的考勤制度、频繁的会议以及针对研发的考核等。更重要的是,无招对钉钉的定位构想比叶军更为激进,他强调产品的工具价值,而非叶军所追求的生态捆绑策略。这一理念差异在无招回归后的产品动作中得到了体现,他迅速召集了P7级别以上的产研和设计员工,全面了解产品情况,并对产品体验链路进行全面排查。
排查工作主要围绕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场景梳理,要求对每个产品功能梳理出最小的MVP场景;二是付费墙调研,即分析企业从入驻到深度使用过程中的付费卡点。据悉,钉钉已下架整改部分产品功能,并取消了多个付费墙,这表明无招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不惜牺牲部分短期收益。
在此之前,钉钉处于云钉钉一体战略的余波中,以PaaS为商业化基座的构思由叶军提出并践行。叶军曾表示,钉钉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To B行业的商业化路径,即PLG(产品驱动和底座PaaS驱动)+SLG(销售驱动和服务驱动)模式。然而,随着无招的回归,这一战略或将发生纵向延伸,具体方向尚待观察。
尽管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而牺牲部分功能和付费墙可能导致盈亏平衡节点延后,但钉钉在AI时代找到新的PMF对于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无招深知这一点,他在回归后迅速带领团队走访调研,与客户“共创”,以期找到更多企业的共性需求。这种近乎“再创业”的状态与钉钉初创时期不谋而合,体现了无招对产品的极致追求。
在XaaS(融合数字化服务)成为行业趋势的背景下,钉钉的业务模式已呈现出SaaS、PaaS、MaaS融合的特点。无招回归后,钉钉在AI时代的PMF探索将更加聚焦于如何通过“共创”找到企业的共性需求,并平衡组织规则workflow驱动与个人创造力驱动的企业需求。这一挑战不仅关乎钉钉的产品迭代与商业化进程,更是对企业管理哲学迭代的一次深刻探讨。
无招的回归为钉钉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变革,但如何在AI时代找到新的PMF并平衡不同驱动力下的企业需求,将是钉钉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但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钉钉不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