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北京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科研自主权提升,创新活力涌动

   时间:2025-02-20 23:03:52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作者:京津冀消息通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北京市在科研经费管理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和机构的创新活力。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推广科研经费“包干制”,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

为了顺应科研活动的内在规律,北京市财政局打破了传统科研机构财政经费管理模式的束缚,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创新。首先,在财政支持政策上,实行了负面清单管理,赋予了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的自主权。这意味着,只要不在负面清单之列,科研机构可以自主决定经费的使用方式,大大提升了经费使用的灵活性和效率。

其次,在绩效评价机制上,北京市也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实行个性化合同管理制度,由理事会下设的委员会进行绩效评估,确保了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了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充分考虑了科研过程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为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知识产权激励方面,北京市财政局同样采取了有力措施。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由机构依法取得,这极大地保护了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同时,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北京市也进行了创新尝试。财政资金支持购置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由机构管理使用,这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自2021年起,北京市财政局进一步将“包干制”推广到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中。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科技新星计划专项、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科技专项等三类定额补助项目被纳入“包干制”试点。这一举措打造了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经费管理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经费调整更加灵活,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科研需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的卢剑教授团队就是“包干制”的受益者之一。在“全链条式放权”的支持下,他们的科研进度不断提速,取得了显著成果。

随着“包干制”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功实践,北京市财政局开始积极向社会科学领域探索推进。目前,“包干制”已经覆盖了3400余项科研项目,累计惠及近1.6万名科研人员。同时,市财政局还积极支持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在各领域科研项目的落地实施。通过与市社科联、社哲规划办的合作,修订印发了《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建设经费管理办法》,启动了社会科学领域“包干制”改革,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