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热议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于8年后撞击地球的消息,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中国已开始部署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话题也迅速冲上热搜,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应对此类天体撞击事件的讨论。
小行星,作为太阳系内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远小于行星的天体,其存在并不罕见。截至目前,人类已发现超过3万颗小行星,其中一部分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存在潜在的撞击风险。此次引起关注的2024 YR4小行星,其直径虽未明确公布,但专家指出,直径超过10米的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才有可能不会完全燃烧殆尽,留下流星体落在地球表面。
在发现2024 YR4后,专家最初估计其撞击地球的概率为1%,这一数据触发了“都灵”3级警报。都灵指数是一种评估近地天体撞击危险的简单方法,当小行星直径在20米至100米之间且撞击概率超过1%时,就会触发3级警报。这一警报级别自2004年小行星阿波菲斯连续4天被评级为都灵4级后,是出现的最高等级撞击风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24 YR4的撞击概率在随后一段时间内有所上升,达到3.1%,但这仍然意味着它有近97%的概率与地球擦肩而过。专家表示,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的计算方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轨道计算误差、光照和大天体引力等,因此预测结果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准确。
历史上,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并不鲜见。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这一假说得到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等地质证据的支持。1908年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和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州小行星撞击事件也提醒人们,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带来的巨大破坏力。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强调,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概率极低,普通人无需过分惊慌。地球的大气层作为一层天然的防御屏障,能够有效抵御大部分小天体的撞击。人类已经形成了对小行星撞击风险的研判和预测能力,通过地基光学望远镜等监测设备,可以探测追踪危险小行星,对撞击时间、落点、危害程度进行提前预报。
为了应对潜在的小行星撞击威胁,国际社会已经展开了合作。国际小行星预警网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等组织致力于协调全球资源开展小行星联合观测,并制定应对策略。中国也积极参与其中,于2018年加入这两个组织,并贡献了自己的数据。目前,中国已开始部署“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首个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采用动能撞击等方式改变小行星轨道,评估撞击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入,人类对于小行星撞击风险的应对能力将不断提升。尽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人类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