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赛道升温:巨头抢滩,谁将领跑未来?

   时间:2025-02-20 10:30:27 来源:ITBEAR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苹果近期在机器学习领域的一项新进展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该科技巨头发布了一篇论文及相关视频,展示了一款外形酷似AI台灯的机器人。这一消息由证券日报率先报道,随后引发了业界内的热烈讨论。

天风国际证券的分析师郭明錤指出,苹果正积极探索人形及非人形机器人项目,旨在为其未来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添砖加瓦。然而,郭明錤也坦诚地表示,苹果的相关机器人产品目前仍处于概念验证的初级阶段,预计要等到2028年或更晚才能进入量产阶段。

尽管如此,机器人赛道已经变得日益拥挤。华为早已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的精彩表现更是让其名声大噪。与此同时,特斯拉、比亚迪等业界巨头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从波士顿动力到本田,再到OpenAI和微软,随着生成式AI时代的到来,一场关于机器人的全新竞争已经悄然拉开序幕。

机器人通常由运动模块、传感模块和人工智能模块三大关键技术模块构成。传统机器人往往只需掌握其中一种技术即可具备实用价值,例如工业机器人侧重于运动控制技术,而扫地机器人则更依赖于导航传感技术。然而,人形机器人则需要在多种应用场景下具备通用性,这对其技术集成和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形机器人需要更高的技术集成度,更强大的数据集建模能力,以及对语言和指令的深刻理解。大模型的普及为此带来了转机,模型的参数量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巨大飞跃,从亿级跃升至百万亿级。这一变化使得大模型从单一模态向多种模态融合的通用AI方向发展,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语音、视觉、决策、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持。

2023年4月,AI公司Levatas与波士顿动力携手合作,成功将ChatGPT和谷歌的语音合成技术接入Spot机器狗,实现了与人类的交互。这一突破性进展让世界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性,全球各大科技厂商纷纷加入这一行列,进行尝试和准备。

然而,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能力范围相对有限,且缺乏替代效益。例如,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尚无法完全替代人力日常服务,商业导览接待领域的人形机器人也只能处理一些简单问题。因此,对于C端消费者而言,人形机器人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目前,业界主要在人形机器人的B端场景中进行探索。例如,Tesla bot的首批量产机器人预计将投向超级工厂;优必选则与企业合作,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3C电子等相关工业场景中的应用。许多基础技术短板仍有待补齐,如电池续航时间和成本问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人形机器人的前景依然广阔。从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有望替代高成本人力,这一趋势具有很高的确定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和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将逐渐降低,技术也将不断完善。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无论是B端还是C端,都将对人形机器人产生旺盛需求。同时,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软硬件技术方面并未落后太多,这为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目前,国内领军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包括优必选和达闼科技等,但未来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很可能是小米、字节等大厂。

在人形机器人的上游产业链中,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也备受关注。例如,绿的谐波在减速器领域表现出色,已经形成了良性发展闭环;汇川技术在伺服电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国产替代和机器人放量为其带来了较高的潜在预期;而在控制器领域,虽然国内企业较为分散,但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的明日之花,虽然短期内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长期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投资者和业界人士而言,需要保持长期跟踪与关注,以找到那些关键企业和潜在的增长点。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