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我国科学家:给废旧电池“打针”,实现电池“满血复活”新突破

   时间:2025-02-15 13:51:12 来源:城市故事123作者:城市故事123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从手机到电脑,再到电动车,电力驱动的设备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锂电池,作为这些设备的能量源泉,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逐渐面临性能衰退的问题,不仅引发用户的电量焦虑,还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挑战。一个前所未有的设想——能否像治疗人体疾病一样,为老化的电池提供一种“疗法”,使其重获新生?这一设想,如今已由中国科学家变为现实。

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彭慧胜和高悦的带领下,开创性地融合了人工智能(AI)与有机电化学领域的知识,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锂载体分子。这种分子仿佛一剂“神奇药水”,能够精准地注入到已经老化的电池中,补充流失的锂离子,从而恢复电池的容量。通过这一技术,电池在经历了上万次的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接近出厂时的状态,其循环寿命从传统的500至2000次跃升至1.2万至6万次,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团队首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其中包含了有机化学、电化学以及材料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相关信息。随后,他们利用非监督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潜在的分子进行筛选和预测。经过不懈的努力,团队终于发现了一种名为三氟甲基亚磺酸锂的锂离子载体分子,这是之前从未被报道过的。

实验证明,三氟甲基亚磺酸锂不仅满足了严苛的性能要求,而且其成本较低,易于合成。更重要的是,它与各种电池活性材料、电解液以及其他组件均表现出良好的兼容性。这一分子的成功应用,使得软包、圆柱、方壳以及纤维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项创新技术不仅有望解决电池老化带来的电量不足问题,还为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未来,随着这一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我们或许将告别电池焦虑,迎来更加便捷、环保的电力驱动时代。

这一研究成果的发表,也标志着中国在电池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全球电池技术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电池将更加耐用、环保,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同时,这一创新也再次证明了科技与环保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