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阿里携手苹果,AI to C能否撑起阿里新增长曲线?

   时间:2025-02-13 14:18:19 来源:ITBEAR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阿里巴巴在美股市场的股价表现抢眼,特别是在2月11日,股价触及四个月以来的新高,当日最高达到115.54美元。自1月13日的低点以来,阿里巴巴的股价整体涨幅已超过40%。

此番股价上涨的背后,与一系列市场动态息息相关。其中,DeepSeek技术的全球走红尤为引人注目。巧合的是,老牌互联网巨头BAT在1月13日均触及低点,这一天正值美国AI芯片限制令发布。随后,这些巨头们的股价均有所回升,这一过程与DeepSeek技术的崛起形成了有趣的呼应。DeepSeek的出现,似乎打破了“唯芯片论”的固有观念,为全球AI行业的估值逻辑带来了新的变化。

在BAT中,阿里巴巴凭借稳健的电商业务作为基础,再加上近期市场对AI业务的关注,其股价上涨显得尤为突出。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布局包括面向企业的阿里云、面向消费者的夸克、上游的平头哥半导体,以及在模型层面的技术实力等。然而,这些业务并未为市场带来全新的想象空间,直到DeepSeek的出现,才为阿里巴巴的AI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际上,阿里巴巴在AI to C(面向消费者)业务上并非一帆风顺。以通义app为例,其发展历程就充满了挑战。不过,阿里巴巴在AI to C业务上的新布局却精准地击中了曾经的“盲区”,对业务的侧重点、结构和人事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调整。

就在这些调整逐步落地,但尚未被市场完全察觉之际,苹果公司为阿里巴巴送来了一波“东风”。有消息称,苹果与阿里巴巴已达成合作,将共同为中国iPhone用户开发人工智能功能。这一消息传出后,阿里巴巴的股价继续上涨,最终以112.78美元收盘。

过去一年,“在中国谁能拿下苹果的AI订单”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对于国内AI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关键节点;而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这则意味着AI to C业务有望成为其极具想象力的“下一个增长点”。

为了继续塑造市场对自身AI业务的信心,阿里巴巴需要新的突破。事实上,阿里巴巴已经对AI to C业务进行了架构整合,由吴嘉负责。整合后的业务包括夸克、通义To C团队、UC浏览器等。夸克在过去一年的表现尤为抢眼,根据数据显示,已成为下载量排名第一的AI应用。而通义app则经历了调整,正在努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阿里巴巴还将智能互联事业群交给了吴嘉统管,天猫精灵的硬件团队也与夸克产品团队开始了融合工作。这些调整表明,阿里巴巴正在试图创造AI to C业务的新可能。

除了夸克和天猫精灵等成熟业务外,阿里巴巴还在AI to C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例如,独立的钉钉在过去一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这些业务发展参差不齐的原因在于,并非所有业务在大模型爆发时代之前就占据了较好的市场位置。

为了进一步发展AI to C业务,阿里巴巴需要一根“引线”,将AI to C业务之间合理串联,并与云业务相融合,同时保持成熟和即将成熟业务的自主性。这根“引线”终于在春节假期结束后出现。

2月6日,有消息称阿里巴巴聘请了新加坡人工智能科学家许主洪担任AI to C副总裁。许主洪此前曾担任Salesforce集团副总裁和亚洲研究院创始院长,拥有丰富的AI研究和应用经验。他的加入,无疑为阿里巴巴的AI to C业务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许主洪在阿里巴巴的角色是智能信息副总裁,并向智能信息总裁吴嘉汇报。他负责AI To C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Agents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旨在提升阿里巴巴AI应用C端产品在模型结合应用上的端到端闭环能力。这一安排意味着阿里巴巴对AI to C业务的梳理更加清晰,许主洪将扮演一个中间角色,平衡技术端与AI to C及Agents应用端的需求。

苹果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也为双方带来了共赢的机会。对于苹果而言,阿里巴巴拥有强大的技术力、对数据安全的谨慎态度、对AI及合作生态的广阔视野以及足够的服务能力。而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拿下苹果的订单不仅意味着获得了世界顶尖硬件公司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为内部和行业贡献了一种AI to C硬件合作的范式和标杆案例。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最具代表性的AI to C硬件业务是天猫精灵。与苹果的合作无疑将反哺这一业务,甚至可能开拓更多的AI to C硬件业务。而AI to C硬件所需的AI功能不仅包括生成式,还要考虑Agents相关功能。Agents被认为是接下来AI行业最具想象力的To C落地方向之一。然而,目前AI to C硬件方向仍处于“追热点但缺乏标杆”的状态。阿里巴巴与苹果的合作有望为这一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