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hatGPT横空出世时,陶芳波和他创办的心识宇宙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这位前阿里神经符号实验室创建人,原本计划用二十年时间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愿景,却被这场技术革命彻底打乱了节奏。2021年底融资时,团队还向投资人描绘着需要二十年才能实现的蓝图,而仅仅一年后,他们就不得不面对技术颠覆带来的生存考验。
心识宇宙的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底。当时公司刚发布首款产品MindOS——一个允许用户创建个性化AI助理的平台,就遭遇了ChatGPT的降维打击。基于上一代大模型的定制化助理,在通用对话能力上完全无法与裸奔的ChatGPT抗衡。预定的客户纷纷撤单,融资计划被迫中断,团队成员开始流失。陶芳波形容那段日子如同"马拉松突然变成百米冲刺",公司甚至濒临倒闭边缘。为了续命,他不得不考虑签署回购协议,甚至准备将总部迁离杭州。
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曾被视为中国AI领域的创新标杆。MindOS的构建逻辑与后来的Coze异曲同工,但整整提前了一年面世。在创业初期,陶芳波和团队在杭州阳台上描绘的愿景是"让创造和美无处不在",这个与技术无关的浪漫目标,曾吸引线性资本王淮等投资人注资。作为Facebook前同事,王淮对陶芳波"让员工拥有自由感"的创业理念印象深刻,尽管后来发现实现难度远超预期。
面对ChatGPT带来的冲击,陶芳波在内部信中写下三个"War",宣布战略转型。团队迅速调整方向:产品底座切换至OpenAI大模型,市场重心转向海外,业务模式从企业服务转向消费者市场。这种敏捷反应帮助他们入选Product Hunt年度AI产品榜单,但日活跃用户始终徘徊在几千量级。2023年AI行业的风口完全偏向模型和算力领域,让这个早期探索者陷入尴尬境地。
融资困境成为压在团队肩上的最后一根稻草。陶芳波在国内见了上百位投资人,多次遭遇已签署投资意向书(TS)的机构临时变卦。最艰难时,某人民币基金要求公司搬迁至当地并接受回购条款,谈判过程被他戏称为"卖身契"。转机出现在海外,澳大利亚基金Square Peg Capital在听完他个人经历后,果断投出500万美金救急资金。这种信任让陶芳波感慨:"他们希望这一轮只有自己投,这种纯粹的支持在当下环境非常珍贵。"
经过反复试错,团队最终在2023年底确定新方向——开发记忆型AI产品Me.bot。这款产品试图通过记录用户生活片段,训练出能理解个人记忆关联的专属模型。与传统笔记类AI不同,Me.bot采用个性化模型训练而非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试图将用户所有数据压缩进定制化模型中。陶芳波用哲学隐喻解释这种创新:"就像河水不断流动,个人大模型也在持续进化,每天的记忆都会与过往产生新碰撞。"
这位35岁的创业者依然保持着五年前离开Facebook时的理想主义。在35岁生日会上,同事用他两个月内的1100条记忆训练出的内部版Me.bot,准确复述了他的创业历程和人生感悟。这种技术与人文的交融,让团队重新找到使命感。尽管前路充满未知,但陶芳波相信持续迭代的力量:"只要给我们机会,就能比别人更快找到正确形态,一旦突破临界点,局面就会彻底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