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百年传统到场景革新:营销专家刘春雄剖析新旧营销时代的更迭与未来

   时间:2025-10-29 12:24:42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中国率先步入信息社会,传统营销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场关于“场景营销”的讨论正在营销界兴起,有观点认为,这或许将成为下一个百年营销体系的核心。

现代营销体系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商业应用。这一时期,大众媒体成为营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形成了“大生产、大传播、大分销”的HBG模式。1957年,约翰·麦基特里克提出“消费者导向”理念,将用户需求置于营销的核心位置。1960年,麦肯锡公司进一步构建了4P分析框架,为现代营销提供了战术支撑。这三个关键节点,共同塑造了现代营销的百年格局。

然而,现代营销的辉煌时期集中在20世纪70-80年代,彼时正值美国工业社会的顶峰。随着欧美进入后工业社会,营销理论的发展逐渐停滞,更多停留于学术层面的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后,虽在营销实践上追赶欧美,但始终未能突破传统框架,形成具有独创性的理论体系。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崛起正在重塑营销格局。PC互联网时代,媒体属性仍是对大众媒体的扩展,影响有限。但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大众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被互联网的交互性所取代,营销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也随之改变。

传统营销中,价值观由专家和决策层创造,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形成可控的PGC(专业创造内容)模式。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价值观在场景交互中自然形成,并通过UGC(用户创造内容)传播,过程不可控但更具真实性。例如,海尔原CEO张瑞敏提出的“场景覆盖产品,生态覆盖行业”,正是场景交互创造价值的典型体现。

用户需求作为现代营销的核心,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用户需求随场景变化而变化,相同标签的用户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传统需求探测方式如用户调查和洞察,存在科学性和可复制性的问题。相比之下,场景营销通过“待办任务”假设,关注不同用户在相同场景下的共同需求,更具确定性和逻辑性。

场景营销的核心在于场景交互。通过线上线下社群的互动,场景成为价值形成和传播的土壤。厂商虽无法完全控制传播过程,但可以掌控场景本身,确保价值形成的基础。这种可控性,为营销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在分析架构上,场景营销提出了SJSF模型,即“场景-待办任务-解决方案-情绪体验”。这一模型从场景的三组概念、六大要素出发,推导出待办任务,进而形成解决方案,最终关注用户的情绪体验。整个过程逻辑严密,与4P框架相比,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营销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虽然无法确定下一代营销是否完全等同于场景营销,但可以肯定的是,现代营销的百年格局正在被打破。在这场变革中,场景营销以其独特的逻辑和可控性,展现出成为下一个百年营销核心的潜力。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