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自1995年在中国率先开设EMBA课程以来,三十年间已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变迁的重要窗口。作为中国商学教育的先行者,该学院培养了大量适应时代需求的企业家,其课程设计与教学理念始终与经济发展脉搏紧密相连。
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谭丽霞回忆起2006年的组织转型时感慨,当时集团变革节奏迅猛,缺乏适应期。正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中欧EMBA为她提供了重塑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式的机会,助力包括她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家把握发展机遇。这种教育赋能效应,在当下技术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中显得尤为关键。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指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已从早期的冒险精神转向创新能力。近五年,中国在智能科技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催生了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核心专利多源自中国。傅利叶智能创始人顾捷选择中欧EMBA,正是看中其汇聚的创新创业群体能加速企业创新进程,通过多层次思维碰撞提升创新效率。
面对技术颠覆与行业变革,持续创新被视为企业生存的生命线。汪泓强调,无论是产品迭代、服务模式创新还是数字化转型,企业都需主动拥抱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升运营效率,更能帮助企业精准洞察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具有创新文化的组织往往能率先捕捉行业风口,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中欧的教学体系也在与时俱进,通过开发前沿案例和课程模块,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育具备引领时代精神的商业领袖,使其在不确定性环境中仍能保持竞争力。
民营经济力量的崛起正在重塑商学院的学生构成。汪泓透露,2025级EMBA学员中,民营企业背景者占比超80%,华为、京东、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持续输送管理人才。这反映出中国民营企业已进入代际传承与转型的关键期——第一代创业者面临数字化升级压力,需带领企业完成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的跨越;新生代管理者则肩负国际化使命,要在传承中注入全球视野与现代治理理念。
高质量全球化被视为需要长期耕耘的系统工程。在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具备国际视野的企业家更能把握全球趋势,通过多元化布局分散风险。汪泓认为,这种跨文化管理能力将成为未来商业领袖的核心素质。中欧平台通过赋能企业家,不仅助力企业完成代际传承,更推动着中国商业文明向更高层次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