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产管理行业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一批以主动管理能力见长的基金公司正悄然调整战略方向,将目光投向曾被视为"被动投资领地"的ETF市场。这一动向在9月下旬集中显现,兴证全球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等机构相继提交ETF产品申报材料,引发市场对行业竞争格局重构的广泛讨论。
据证监会最新披露的基金产品申报信息,9月25日兴证全球基金申报的"沪深300质量ETF"具有特殊意义——这不仅是该公司成立22年来首只ETF产品,更标志着其产品战略从单一主动管理向多元化配置的转型。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布局是在充分评估市场环境后,为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资产配置需求作出的战略选择,旨在通过完善产品线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紧随其后,交银施罗德基金于9月29日申报的"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 ETF"同样引发关注。虽然该公司早在十余年前就已涉足ETF领域,但现有产品规模有限。此次选择聚焦科技前沿领域的定制化指数,显示出其在被动投资业务上的重新发力。公司透露,该产品将深度覆盖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特色化指数设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传统主动权益管理机构加速布局ETF,与市场生态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市场ETF规模已突破5.6万亿元,其中非货币ETF规模达5.47万亿元,单季增长超30%。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投资者对高效交易工具需求的持续释放,也迫使各类型机构重新审视业务布局。
面对华夏基金、易方达等头部机构在宽基ETF领域建立的领先优势,新入局者普遍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兴证全球基金选择的沪深300质量指数,通过筛选盈利能力强、财务质量优的50只成分股,构建出聚焦核心优质资产的投资工具。这种避开主流宽基指数、聚焦质量因子的策略,被业内视为在细分领域建立先发优势的典型路径。
交银施罗德基金的布局则更具创新性。其定制的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指数,整合了沪港深三地市场的科技龙头企业,重点覆盖智能驾驶、创新药等前沿领域。公司投研团队表示,该指数通过动态调整成分股,确保始终捕捉产业升级趋势中的优质标的,这种"活水"机制有助于保持产品的长期竞争力。
资金流向数据揭示出市场结构的微妙变化。三季度数据显示,主流宽基ETF遭遇大规模净赎回,其中科创50ETF单只产品净流出超310亿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券商、化工等行业主题ETF获得资金青睐,华宝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份额激增380亿份,鹏华中证细分化工产业主题ETF规模更是增长12倍。这种"高抛低吸"的资金动向,反映出投资者正通过ETF工具灵活调整配置策略。
市场生态的重构正在引发更深层次的竞争。多位基金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ETF业务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升级为包含策略输出、投顾服务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竞争。华夏基金副董事长李一梅指出,未来行业比拼的是"产品+策略+服务"的整合能力,这要求机构从产品供应商向资产配置服务商转型。
这种转型对人才储备提出全新要求。记者从多家机构了解到,当前ETF领域专业人才存在明显缺口,特别是兼具指数研发、市场运营和客户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某中型基金公司负责人坦言,即便从头部机构引进成熟团队,也面临体系移植的挑战,因此更多公司选择内部培养与跨部门协作相结合的人才建设路径。
随着兴证全球、交银施罗德等机构的加入,ETF市场正从"群雄混战"迈向"多维竞合"的新阶段。这些拥有强大主动投研能力和客户基础的机构入场,虽然会加剧市场竞争,但更可能推动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将获得更多元化的投资工具和更精细化的配置方案。在这场涉及产品、策略与生态的全方位竞争中,万亿ETF市场正展开新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