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 Agent新战场:中美科技巨头各显神通,谁将引领智能服务新未来?

   时间:2025-10-16 19:49:2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5年,美股科技股市场动荡不断,英伟达市值单季蒸发4000亿美元,苹果与特斯拉股价持续下跌。在此背景下,Palantir股价表现却异常亮眼,截至三季度末,年内累计涨幅超过130%,跻身美股科技股市值前十,成为美国历史上估值最高的软件公司之一。

支撑投资者信心的核心因素,是Palantir连续八个季度增长的营收数据。其人工智能平台(AIP)作为核心业务,通过稳定增收验证了AI Agent的技术路线可行性。AIP本质上是一个“AI工具箱”,包含AIP Assist等工具,企业可根据需求将不同功能的Agent嵌入工作流程,实现效能提升。

随着AI Agent成为行业焦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今年4月,谷歌在Cloud Next 25大会上推出“Agent2Agent”(A2A)开放协议,试图统一Agent间的通信标准;同期,OpenAI发布首份Agent构建白皮书,明确技术要素与落地路径。两大巨头的动作,标志着AI Agent正式成为中美科技竞争的新战场。

中美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策略分化明显。美国企业侧重制定技术标准,试图通过生态位控制主导产业发展;而中国互联网公司则选择“场景优先”路线,通过密集发布Agent产品加速技术落地。据统计,国内Agent开发平台数量已超过126个,远超美国市场。

这种分化源于产业对GenAI应用落地的深层焦虑。麻省理工学院(MIT)发布的《GenAI的鸿沟:2025年商业人工智能现状》报告指出,其跟踪的300多个AI项目中,95%未能创造财务回报,剩余5%的收益也远低于投入成本。报告揭示了当前GenAI应用的三大缺陷:无法保留反馈、无法适应场景变化、无法自我迭代。

AI Agent被视为突破瓶颈的关键技术。通过嵌入持久记忆和迭代学习系统,AI Agent能够从简单的问答工具升级为具备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数字同事”。理想状态下,人类可通过管理不同功能的Agent团队高效完成工作,实现“一人千军万马”的协作模式。

但技术落地面临现实挑战。十一假期期间,硅谷举办的AI Agent行业研讨会披露,95%的AI Agent在生产环境部署失败。问题不在于模型智能度,而是支撑体系不完善,包括上下文工程、安全机制、记忆设计等环节存在短板。

行业共识认为,AI Agent的成功需要同时满足技术和服务双重条件:技术层面要求企业具备模型开发与数据处理能力;服务层面则需要深入理解行业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以法律Agent为例,其不仅需要掌握法律条文,还需熟悉司法流程。

在众多参与者中,阿里的企业级Agent战略形成独特路径。今年7月,其旗下瓴羊公司推出首批企业级Agent产品,包括“超级电商客服Agent”和“超级电销Agent”,从人力密集型场景切入市场。随后,数据分析Agent和超级营销Agent陆续发布,逐步构建起覆盖六大行业、四大核心场景的平台化体系。

9月25日的云栖大会上,瓴羊正式发布企业级AI智能体服务平台AgentOne。该平台整合超过20种即用型Agent,支持企业根据需求灵活组合工具,实现全流程管理。以复星旅文为例,其基于AgentOne构建的AI度假智能体AI G.O,可集中处理行程规划、客房预订等碎片化需求。

瓴羊的布局遵循“由点及面”的逻辑:从精准场景切入,逐步扩展至核心业务领域,最终形成整合性平台。这种策略与红杉资本的预测相呼应——未来每个人都能通过编排Agent网络实现全流程运营。

阿里云智能集团瓴羊CEO朋新宇提出“企业级Agent=大模型×好数据×强场景”的核心公式。他强调,大模型选择应注重适用性而非参数规模;数据需要具备结构化、业务化和差异化特征;场景选择应聚焦人力、资金和数据密集度最高的领域。这三者的协同效应,决定了Agent的最终落地效果。

与Palantir相比,瓴羊在数据治理层面具有独特优势。Palantir通过“数据本体论”建立统一的数据语法规则,而瓴羊则依托阿里生态的万亿级交易数据,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形成成熟的方法论。这种差异使得瓴羊无需从零构建数据标准,而是通过定制化调整即可实现技术赋能。

尽管路径不同,但两家公司都强调数据治理与场景落地的结合。红杉资本指出,真正的竞争不在于技术应用本身,而在于构建能够自主涌现价值的生态系统。GenAI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替代重复劳动,更是作为业务伙伴推动企业持续进化。

这种进化方向正在Palantir和瓴羊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前者通过十余年复杂场景深耕实现突破,后者则基于中国互联网产业经验开辟新路径。两条路线共同指向一个务实方向:让AI技术深度融入业务流程,重构组织协作方式,最终带来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