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上海南京路,亚洲大厦的灯光次第亮起,这座被称为“垂直戏剧街区”的建筑正上演着独特的城市消费图景。19个风格各异的小剧场藏身于这栋商业大楼中,每周上演数十场演出,周末单日观众量突破3000人次,成为都市青年“昼逛商场、夜赏戏剧”的新选择。
这种“小而美”的演艺形态正迸发惊人能量。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从243.6亿元跃升至796亿元,其中小剧场及新空间演出贡献显著。上海作为创新前沿,2019年率先发布《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将商场、书店、游轮等非传统场所转化为年演出不低于50场的“演艺新空间”,为行业开辟新赛道。
2020年8月,沉浸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亚洲大厦首演,开创了“边饮酒边观剧”的零距离互动模式。截至目前,该剧已在全国巡演2600余场,吸引超30万观众,票房突破5000万元。这种突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体验,让观众成为剧情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成为沉浸式戏剧经久不衰的核心密码。
亚洲大厦的扩张脚步从未停歇。今年6月推出的音乐剧《海雾》在地下二层剧场驻演,300余元的客单价下保持70%上座率,单日票房即可达2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里已成为青年创作者的孵化基地——28岁的吕学平携原创剧目《雕像》在此首演,平均上座率超80%。“平台提供场地、资金和票房分成,创作者只需专注内容。”他道出了众多新人的心声。
这种“保姆式”运营模式催生了原创剧目的爆发。目前国产剧目占比已超50%,音乐剧《蝶·变》《梦微之》等作品甚至走出国门。亚洲大厦的成功经验正引发连锁反应:上海人民广场周边商圈涌现出多个“演艺新空间”,形成文商旅融合的“夜间经济”样本。
从盘活闲置商业空间到孵化原创IP,从吸引年轻客群到重塑城市消费生态,小剧场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都市文化版图。当戏剧灯光与城市霓虹交相辉映,这里不仅孕育着新的艺术形态,更成为观察中国城市文化创新的绝佳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