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行业,端侧AI正成为推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力量。当美国科技巨头仍在算力竞赛中投入巨资时,中国手机厂商已转向更具实用性的技术路径。从荣耀到vivo、OPPO,头部企业纷纷展示AI在应用层的深度突破,通过场景化落地重塑用户体验。
在荣耀最新发布会上,CEO李健展示了AI的"自进化"能力。现场演示中,智能体"YOYO"与观众展开购物比价:用户手动下单宠物机器人和金条花费2610元,而YOYO通过自动抓取600元优惠券,最终以2016元完成交易。这种交互突破源于AI与系统底层的深度融合——通过优化CPU/GPU运算效率、网络连接状态,甚至与超声波指纹芯片协同,显著提升特定场景下的响应速度。
技术落地呈现多元化趋势。vivo的端侧多模态大模型已实现128K长上下文处理,出词速度达每秒200token,媲美云端水平;OPPO则聚焦文本记忆能力,其语音助手可自动识别账单并完成记账。这些创新直指用户痛点:在信息爆炸时代,AI正成为碎片化信息的整合者。
但技术突破背后是严峻的挑战。功耗问题首当其冲,持续使用AI功能会导致手机续航缩短2-3小时;内存占用同样棘手,7B模型运行后中高端机型剩余内存被压缩,即便压缩至2G仍影响体验。更关键的是成本压力,研发独立NPU芯片使成本增加15%-20%,而训练4000亿参数模型仅电费就高达15亿元。
行业转折点出现在今年初,DeepSeek开源技术让小模型具备大模型能力。这一突破促使厂商重新思考战略方向。"堆砌算力拼参数榜单已不可行",Counterpoint分析师指出,中国厂商正转向场景覆盖竞赛。数据显示,vivo AI场景已达2500个,OPPO突破2200个,荣耀YOYO支持的场景在三个月内从200个激增至3000个。
技术演进正催生新物种。荣耀展示的AI手机、机器人、摄像机融合概念产品,预示着"Robot Phone"时代的到来。这类设备将具备AI手机的超强算力与机器人感知能力,实现万物洞悉。市场数据印证趋势:支持GenAI的智能手机占比将从2023年的20%跃升至2029年的57%,中国品牌成为主要推动力。
在这场变革中,实用主义成为关键词。当美国企业构建算力生态时,中国厂商通过场景深耕实现弯道超车。从购物比价到航班动态推送,从长文理解到碎片信息管理,AI正从实验室走向真实生活。这种转变不仅重塑用户体验,更可能为行业开辟新的商业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