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跨越世纪的科学长卷:杨振宁以学术为笔 绘就人生与宇宙的永恒诗篇

   时间:2025-10-18 21:38:5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家,用毕生精力在物理学领域刻下深刻印记,也在人生长卷中书写了学术、友情与爱情的动人篇章。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自幼在战火中成长。少年时代随家人辗转逃难,从合肥到昆明,从书桌到防空洞,甚至在抗战期间目睹租住房屋被炸成废墟。他仍用铁锹从废墟中挖出几本幸存的英文书籍,这些书籍成为他与世界对话的最初窗口。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他与黄昆、张守廉并称“物理三剑客”,笔记本封面上“科学,是信仰的另一种形式”的箴言,折射出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赴美留学后,杨振宁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结下深厚渊源。两人在芝加哥大学湖畔讨论中微子问题的场景,被费米回忆为“他不是在寻找答案,而是在追赶宇宙本身”。1956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左右对称性的固有认知。次年,两人以破纪录的速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站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时,杨振宁年仅35岁,李政道31岁。这一理论不仅改变了物理学范式,更让杨振宁说出“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的感言。

此后,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将局部对称性原则推广至非阿贝尔群,成为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这项理论为多个诺贝尔奖发现提供了理论框架,被戴森评价为“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的卓越设计”。

在科学探索之外,杨振宁始终是中国物理事业发展的推动者。1971年,他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海外华人学者,从纽约经巴黎辗转飞抵中国。他积极促成中国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与国际接轨,协助建立多个国际水平实验室。2014年,92岁的他在浙江大学演讲时,将自己的人生轨迹比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这位科学巨匠也有审慎的一面。2017年,他公开反对中国立即兴建耗资巨大的强子对撞机,认为“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投入产出比例不合适。这种基于科学判断的直言,展现了他对学术责任的深刻理解。

在科学史上,杨振宁的友情轨迹同样值得铭记。他与李政道的合作曾开启物理学新纪元,但因理念分歧与署名纠葛,两人在1962年后再无合作。即便决裂,他仍在公开场合为合作者米尔斯正名,对这段友情裂痕始终抱有遗憾。他的科学生涯中,爱因斯坦、费米、奥本海默、泡利等大师的名字,既在学术上与他交汇,也在思想上与他碰撞。当这些同行者陆续辞世,他常以“不在了”的感慨,流露出科学长路上的孤独。

爱情为这位理性科学家的生命增添了温暖底色。1949年圣诞节,他在普林斯顿一家中国餐馆与昔日学生杜致礼重逢。这段被杨振宁称为“命运之神安排”的相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为了每周能坐火车去纽约与杜致礼相见,他决定延长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停留时间。1950年,两人在普林斯顿教堂完婚,杜致礼此后半个多世纪默默支持他的科研事业,成为他“身后最坚实的支柱”。2003年杜致礼去世后,2004年杨振宁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翁帆再婚,这段年龄相差54岁的婚姻引发社会争议,但他始终以温柔态度保护着妻子。

生活中的杨振宁同样充满诗意。他与翁帆深夜驱车观看火山熔岩喷发,妻子生日时挽发换袍唱起昆曲《牡丹亭》,他则含笑静听。两人创立的“杨-翁Studio”里,他亲自拍摄、剪辑生活片段并配乐,记录下旅游、聚会等日常瞬间。

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家,在事业中以理性丈量宇宙,在友情里与思想者共鸣,在爱情中保有温柔。他留下的不仅是改变物理学的公式,更是一个科学家在无序人世中保持清醒的生命范本。当历史的长河继续流淌,他描绘的公式仍在运转,而他的故事,已成为科学史上最简洁的方程——E=科学+永恒。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