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煤”)在“十四五”期间,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系统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转型的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强化科技支撑、突破关键技术、深化数智赋能,企业不仅实现了传统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实践范本。
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中煤构建了“小内脑+大外脑”的协同创新模式,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应用的转化链条。企业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联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能源低碳创新平台,并获批工业绿色低碳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目前,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其中1家企业入选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2家获评国家级“小巨人”称号。通过“项目-平台-人才-投入-管理-机制”六位一体保障体系,企业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中国中煤聚焦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利用,完成了29项国家级重点任务,突破了深部开采灾害防治、固废瓦斯利用等关键技术。在装备研发领域,全球首台200吨级纯电矿卡、首套8MW超长运距智能刮板输送装备相继问世,5项成果入选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3类产品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还建成了全球首个架空“气膜粮仓”,其“5G+智慧电厂”项目入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创新典型案例,彰显了行业引领力。
数字化与智能化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中国中煤建成生产运营智能管控平台,集成150余个AI算法模型,推动管理模式变革。目前,已建成48座智能化煤矿、203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9项成果入选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典型案例。在煤电领域,企业通过灵活性改造和深度调峰,打造了智慧电厂标杆;在化工板块,中煤陕西公司、鄂能化公司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化。
绿色低碳发展实践中,中国中煤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创新应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技术,建成22座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中煤平朔矿区通过绿化2.3万亩、复垦7万余亩土地,将区域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95%以上,其生态修复模式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全国典型案例。中煤大屯公司、新集公司则利用采煤沉陷区发展渔光互补、生态湿地等项目,打造了“新能源+农业+生态修复”的综合示范基地。
在降碳标准制定方面,企业全程参与煤炭及煤电产品碳足迹因子测算,主导编制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以及《现代煤化工行业碳排放基准》等行业规范。其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入选“温室气体排放环评典型案例”,为行业提供了减污降碳协同的解决方案。企业还前瞻布局碳资产开发与CCUS技术,推广高浓盐水处理、煤矸石充填等环保技术至60余座矿井,引领行业绿色转型。
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进一步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中国中煤充分利用矿区屋顶、沉陷区等空间发展“光伏+”产业,实施矿区“煤改电”“油改电”改造,推广清洁取暖和新能源直供电。通过深度挖掘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三废”价值,企业实现了煤矸石综合利用率90.9%、矿井水利用率89.9%,原煤生产综合能耗降至3.85千克标煤/吨,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树立了煤炭清洁利用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