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款名为MagicBot Z1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成为全场焦点。这款由具身智能公司魔法原子研发的新品,不仅完成了连续"倒地起身""下腰"等高难度动作,更通过头部触摸互动功能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体验。其灵活的肢体反应与智能交互能力,让这个身高约1.6米的机器人成为展区最热门的"科技明星"。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企业,魔法原子已构建起覆盖研发、制造、交付的全产业链能力。公司总裁吴长征在接受专访时透露,其研发团队自2020年起便开展四足机器人研究,2021年为小米设计的"铁蛋"机器人即出自该团队之手。经过数年技术沉淀,魔法原子现已实现90%核心零部件自研,包括关节模组、灵巧手等关键部件,形成从算法到硬件的完整技术闭环。
区别于传统专用型服务机器人,魔法原子选择"通用化"作为核心技术路线。吴长征指出,只有具备跨场景适应能力的机器人,才能真正释放产业潜力。为此,公司同时推进前端技术创新与后端成本控制:在技术端打造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赋予机器人自主任务规划能力;在制造端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已实现年产数百台的生产能力。
工业场景成为魔法原子技术验证的首选试验场。2024年下半年,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MagicBot Gen1在工厂进行了半年实操训练,成功完成零件取放、质量检测、物料搬运等复杂任务,最大负重达40公斤。该机器人搭载的多模态感知系统,通过融合视觉、触觉等传感器数据,形成360度无死角环境感知能力,配合自主导航算法可实时规避障碍物。
在商业化推进方面,魔法原子于2025年3月启动"千景共创计划",计划联合1000家合作伙伴打造应用场景。目前已有汽车制造、半导体、医疗等领域的50余家头部企业参与,预计年内将在智能工厂、商业导览等场景实现批量交付。吴长征特别提到,通过真机数据与仿真数据8:2的混合训练模式,有效解决了机器人训练数据不足的难题。
针对人形机器人从B端向C端渗透的挑战,吴长征认为至少需要五年时间。他分析指出,家庭场景对机器人自主性、交互性的要求远高于工业环境,而当前核心零部件成本仍需下降60%以上才具备消费级可行性。魔法原子正通过B端规模化应用积累技术经验,其消费级四足机器人MagicDog已率先进入家庭陪伴市场。
这家成立于2024年1月的科技企业,凭借半年内完成两轮超亿元融资的表现,成为机器人赛道最受瞩目的新锐。其300人团队中80%为研发人员,核心成员来自清华、上海交大等顶尖高校。公司通过季度创新奖等机制激发年轻团队创造力,同时积极引进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专家,构建起兼具技术深度与创新活力的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