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论是浏览财经资讯还是翻看社交平台,“AI”二字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从大模型在剧本创作与设计领域的突破,到甲骨文等企业因AI概念股价攀升,身边不少人开始追问:AI究竟是能经受时间考验的长期趋势,还是转瞬即逝的资本泡沫?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从技术积累与产业落地两个维度切入。中国在AI领域的硬实力已不容忽视:2024年论文发表量超越美英欧总和,专利申请量达其他主要经济体总和的十余倍,人才储备更是美国的近两倍。这些数据背后,是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的真实进程。例如,药物筛选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21天,电力调度系统通过AI优化每年节省数千万度电,顺丰的物流决策模型有效缓解了缺货问题。全球AI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1300亿美元跃升至数年后的6000亿美元,印证了其商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然而,资本市场的狂热也埋下了隐患。部分AI企业尚未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估值却已飙升至脱离基本面的水平。甲骨文市盈率高达48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研究机构预测,未来数年AI行业可能面临8000亿美元的收入缺口,算力投入与回报失衡的问题逐渐显现。这让人联想到20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彼时只要公司名称包含“.com”,便能获得资本追捧,最终崩盘后仅剩亚马逊、谷歌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存活。如今,部分初创企业的AI产品存在重复开发或“炫技式创新”的问题,难以解决实际需求,成为泡沫滋生的温床。
但将当前AI与互联网泡沫简单类比并不准确。数据显示,美股AI龙头英伟达的估值约30倍,远低于互联网泡沫时期企业动辄上百倍的市盈率。更重要的是,当前科技巨头的股价增长多与盈利提升同步,而非单纯依赖概念炒作。从基础设施看,阿里云、华为云等企业已将AI服务渗透至金融、制造、医疗等多个领域,2025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预计达518亿元,这种产业成熟度是互联网泡沫时期所不具备的。
对于中长线投资者而言,AI领域呈现“泡沫与机遇并存”的特征。真正的风险并非技术本身,而是资本过度炒作导致的非理性繁荣。参考互联网泡沫后的市场格局,最终存活的企业往往是那些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公司——如亚马逊重构物流体系,谷歌革新信息检索方式。当前AI领域同样如此:依赖概念炒作、无法解决痛点的企业终将被淘汰,而掌握算力核心(如英伟达)或实现AI技术深度应用(如中国移动在客服与网络运维中的实践)的企业,更可能穿越周期,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
因此,与其纠结于“趋势还是泡沫”的二元判断,不如聚焦企业AI技术的实际落地效果与盈利持续性。无论概念如何火热,最终决定投资回报的,始终是技术能否创造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