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某光伏项目现场,天合光能的技术人员正将储能电池舱与光伏组件进行精准匹配,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光储协同运行的各项参数。“过去光伏产品是‘单兵作战’,现在必须实现光储深度融合才能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天合光能工程师向记者表示,这种转变折射出中国光伏企业出海模式的重大升级。
记者走访多家光伏企业发现,从单一工厂到全产业链布局的转变正在加速。晶科能源在东南亚的供应链协调会上,来自全球的供应商代表共同探讨协同出海策略。该公司副总裁钱晶指出:“从马来西亚、越南到美国工厂,我们经历了全球制造1.0阶段;如今沙特工厂的落地,标志着2.0时代的开启。”通过与沙特主权财富基金等成立合资公司,晶科能源不仅建设了10GW高效电池项目,更带动了上下游企业集体出海,构建起完整的海外供应链体系。
这种转变源于过往的深刻教训。晶科能源业务负责人回忆:“早期海外设厂时,上游材料依赖国内运输,物流延误常导致生产停滞。现在与供应商‘抱团出海’,原料调配效率大幅提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吕锦标强调:“全球产业配套要求光伏与储能必须走全产业链协同道路,单打独斗已难以适应市场。”
协同效应正在释放巨大价值。阿特斯技术负责人表示,海外市场对供应链完整性的要求日益严格,倒逼企业带动供应商共同出海。通过在制造、供应链管理、ESG等领域的协同探索,企业有效应对了汇率波动、市场风险等挑战。天合光能负责人总结了三大优势:形成全链条解决方案、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快速适配本地市场。
在智利北部的大型光伏电站,阿特斯SolBank储能柜已完成部署。这些“巨型充电宝”可在白天存储过剩电力,夜间或用电高峰时向电网供电,有效解决了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问题。储能技术人员郭洋指出:“在高渗透率光伏市场,光储融合已成为必选项。”
数据显示,天合储能全球工程技术中心已覆盖六大市场,截至6月底累计出货近12GWh,欧洲市场占比超2GWh。晶科能源将今年储能系统出货目标定为6GWh,较去年增长5倍,海外业务占比显著提升。阿特斯则依托北美、欧洲等地的本地化团队,提供即时服务响应,通过高品质产品提升绿电利用效率。
TrendForce分析师王建预测,全球规划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达数百GW,未来十年配套储能需求将突破TWh级别,形成巨大蓝海市场。吕锦标建议,企业出海需优先做好风险评估,积极对接本地金融资本。
面对不同区域市场,企业正采取差异化策略。中东地区因其资源禀赋和资本实力,被普遍视为潜力市场。阿特斯表示将依托光储协同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晶科能源计划推动光储业务在销售渠道和解决方案上的深度协同,持续升级产品品质。天合光能则聚焦“平衡”与“深耕”,在规模扩张与盈利提升间寻找支点,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开放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