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举办的新品体验会上,AI硬件企业Plaud推出了三款新产品:两款卡片式AI纪要设备Plaud Note与Plaud Note Pro,以及一款穿戴式设备Plaud NotePin S。这是该品牌首次面向中国大陆市场发布产品,标志着其全球战略的重要一步。
与传统硬件厂商不同,Plaud的成长路径颇具特色。联合创始人许高并非凭借明星团队或巨额融资快速出圈,而是通过持续打磨产品口碑逐步扩大市场。这种“慢热”模式在AI硬件创业领域显得尤为独特。公司中国区CEO莫子皓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一个,就是团队对产品的极致投入。”
面对钉钉、360等科技巨头已推出的同类产品,Plaud选择维持与海外市场持平的定价策略。莫子皓认为,产品差异不仅体现在功能层面,更源于研发理念的深度差异。“大厂投入的决心,取决于对这件事的相信程度。我们的人力投入和专注度是其他企业的十倍,这种差异会直接反映在最终产品上。”
在产品设计层面,Plaud明确划定了三条“红线”:不涉足文档处理功能、不开发PPT生成等模态转换工具、不拓展生活服务场景。这种聚焦策略使团队能将全部资源集中在AI纪要核心功能上。新推出的“Ask Plaud”功能便是典型例证——系统会主动向用户提问以深化对话理解,而非被动等待用户输入指令。
团队规模与组织文化构成另一重壁垒。目前Plaud全球员工超过400人,远超同类初创企业。莫子皓特别强调招聘标准:“从第一天起,所有成员必须认同一个理念——Plaud要拓展人类智能的边界。”这种文化共识体现在决策效率上,管理层至今未发生过激烈争论,所有分歧都通过数据和逻辑解决。
在市场定位方面,Plaud刻意回避“效率工具”的标签。莫子皓指出,产品核心用户群体包括医生、律师、投资人等依赖对话完成工作的专业人士。“这些职业的日常工作70%以上通过对话推进,但现有工具只能处理结构化文档,无法捕捉对话中的隐性知识。”
技术实现路径上,Plaud坚持软硬一体策略。莫子皓以新上线的多模态输入功能为例:用户在录音过程中可实时插入文本、图片标记,系统会将这些上下文信息与音频流同步处理。“手机APP无法实现这种时空维度的信息对齐,必须通过专用硬件完成。”
对于中国市场,团队进行了深度本地化改造。国内版本采用豆包1.6 Pro、千问超大杯(Qwen3-235B-A22B)及DeepSeek等本土模型,同时建立符合中国数据安全要求的存储体系。但莫子皓强调,产品核心功能与设计理念保持全球统一,“真正有用户价值的需求在不同文化中具有共性”。
当被问及大厂竞争压力时,这位拥有十年移动互联网经验的操盘手显得从容:“如果PMF(产品市场匹配度)得到验证,赛道出现追随者才是正常现象。我们更关注如何保持十倍投入带来的产品代差。”
在组织管理层面,Plaud展现出互联网企业的典型特征:400余人的团队仅设置两级管理架构,确保决策链条最短化。莫子皓将这种“简单、理性、快速”的文化归因于创始团队的创业教训:“我们经历过失败,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也明白成就他人比个人英雄主义更有效。”
对于现阶段的战略重心,莫子皓明确表示不会陷入价格战:“当前底层模型仍在快速迭代,我们更关注如何让智能发展持续创造价值。成为全球SOTA(行业标杆)不是目标,而是确保生存的底线。”这种务实态度体现在产品指标上——团队更关注功能完成度而非用户增长数字,“增长停滞才是真正的危险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