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83岁物理学博士跨界造折叠车:从车库实验到港股上市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5-09-25 00:15:0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港交所近日迎来一位高龄敲钟人——83岁的物理学博士韩德玮。他创立的大行科工(02543.HK)以6688倍超额认购刷新港股纪录,首日开盘股价飙升,市值突破21亿港元。在自行车行业被视为“夕阳产业”的背景下,这家专注折叠自行车的企业为何能在消费市场低迷期逆势突围?其上市故事不仅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代工到技术创新的转型路径,更揭示了性价比消费时代的深层变革。

韩德玮的创业历程堪称跨界典范。这位南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曾在休斯飞机公司参与军用激光研发,19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他萌生了用自行车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想法。经过四年车库实验,1981年他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韩式折叠车”:采用航空级铝合金车架,15秒内可完成折叠,重量控制在10公斤以内。这项发明颠覆了传统自行车设计,但商业化初期遭遇重重困难——前三年订单不足2000辆,投资人纷纷撤资,甚至有经销商当面嘲讽其产品“像玩具”。

转机出现在1993年台北国际自行车展。韩德玮携第三代折叠车亮相,凭借独创的“DFS双节棍折叠技术”斩获发明奖,当场获得日本经销商5万辆订单。此后十年,大行从台北工厂起步,逐步在深圳、惠州建立生产基地,全球经销商网络覆盖68个国家。2000年,企业以年销80万辆的成绩创下吉尼斯纪录,成为全球折叠自行车领域的隐形冠军。

与多数品牌追求高端化不同,大行选择了一条务实路线。当英国Brompton将折叠车售价抬至8000元甚至2万元时,大行将主力车型价格定在1500至3000元区间,精准切入“打工人”通勤市场。这一策略在2024年消费降温期显现优势:2022至2024年,企业销量从14.9万辆增至22.95万辆,年均增长24%;国内折叠车市场零售量占比达26.3%,零售额占比36.5%。财务数据显示,同期营收从2.54亿元增至4.51亿元,复合增长率33.1%;净利润从3143万元增至5230万元,复合年增长率29.1%。

天猫后台数据揭示了更精准的用户画像:购买大行产品的消费者中,73%为25至35岁上班族,73%的用户明确表示购车目的是通勤,复购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这种“去网红化”的务实策略,恰好契合了当下消费者从“为社交属性买单”转向“为实用价值付费”的转变。正如韩德玮所言:“我们不做摆着看的奢侈品,只做能让普通人日常出行更方便的工具。”

技术壁垒是大行保持领先的核心。据灼识咨询数据,截至2025年4月30日,大行在国内拥有113项有效专利,在美国、欧洲及日本另有22项,专利覆盖车架结构、折叠系统、骑行组件等核心领域。这种技术积累不仅确保了产品性能,更将舒适度与美学设计融入其中,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然而,上市后的高光时刻背后,企业也暴露出多重挑战。产能瓶颈最为突出:惠州工厂2025年前四个月产能利用率达114.1%,代工比例从2022年的29.5%飙升至65.5%。这直接导致利润分化——自产车型毛利率36.5%,代工车型仅29.4%。更严峻的是,前三大代工厂承担了70%的代工量,任何一家出现产能或质量问题,都将影响企业交货与口碑。

社保争议与管理层老龄化问题同样引发关注。2022至2025年,企业累计欠缴员工社保公积金660万元,同期却向控股股东韩德玮分红超过6000万元。这种“亏待员工、厚待股东”的做法,已在黑猫投诉平台引发大量投诉,更可能招致监管审查。与此同时,83岁的韩德玮仍持有88.56%股份,兼任董事长与总经理,管理层平均年龄超70岁。市场普遍担忧:一旦创始人健康出现问题,企业战略能否持续?

电助力自行车转型是另一大考验。尽管大行已推出K-ONE、UNIOE20等车型,但2025年电助力产品收入占比仅8%,距离2027年30%的目标差距显著。其3999元的定价虽低于Brompton的1.2万元,却高于白牌产品1500至2500元的区间。如何在性能、成本与价格间找到平衡点,成为转型关键。

面对压力,大行制定了系列应对计划:拟募资1.03亿港元建设惠州新厂,2027年投产后年产能将达20万辆,代工比例有望降至40%以下;研发投入从2022年的900万元增至2024年的1760万元,重点攻关电助力系统与智能锁技术;渠道方面,2025年计划新增50家直营店、80家店中店,并通过抖音直播电商将线上收入占比提升至30%;海外市场则推出999元的D6低价车型,并在欧洲设立体验中心,目标三年内将外销占比拉回20%。

这些计划能否落地,取决于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规模扩张中如何保持技术优势,防止被竞争对手追赶;二是海外市场拓展中如何适应不同需求——欧洲的环保标准、东南亚的价格敏感度,都需要企业逐步摸索。

大行科工的上市,对韩德玮而言是数十年梦想的实现,对中国制造业而言则是一次转型升级的示范。在性价比消费时代,企业的成功证明:技术积累是立足中端市场的根本,百余项专利构筑了难以替代的壁垒;深耕细分领域同样能打造行业龙头,务实策略比网红营销更能抵御消费寒冬。但代工依赖、社保争议等问题也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着资本市场:企业的长期价值,不靠上市首日的股价暴涨,而需在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间找到平衡。

对83岁的韩德玮来说,敲钟只是新征程的起点。如何将“折叠自行车专家”升级为“全球城市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是他与大行面临的真正挑战。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