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零售行业迎来新一轮门店调整潮。据第三方机构统计,今年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超过80个知名消费品牌出现集中关店现象,涉及奢侈品、快时尚、餐饮及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一波关店潮不仅范围广泛,且部分品牌关店频率超出市场预期,引发业界对线下商业生态的深度关注。
在关店品牌中,优衣库姐妹品牌GU关闭上海淮海中路与广州维多利广场门店后,国内仅存2家;无印良品北京三里屯、上海浦江欢乐颂等6家门店相继停业,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ZARA则彻底退出福州、贵阳等4个城市,青岛门店缩减至1家。珠宝领域,潘多拉将原计划的50家关店目标提升至100家,加速调整中国市场布局。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盒马最后一家X会员店、欧莱雅旗下Aesop中国大陆首店等标志性门店陆续关闭,折射出行业战略转型的深层逻辑。
分析发现,品牌关店决策呈现多元化动因。经营压力是首要因素,以无印良品世茂工三店为例,该店初期盈利良好,但受周边新开门店分流及商圈整体客流下降影响,最终选择退出。商圈生态变化同样关键,苹果大连百年城店关闭便源于此——运营方百年商城股权纠纷导致COACH、UGG等品牌撤离,商圈人气骤降,苹果随即调整布局。这种"被动卷入"的案例,揭示了商业地产波动对品牌决策的传导效应。
战略调整成为另一重要推手。盒马关闭X会员店后,将资源集中至盒马鲜生与盒马NB业态,2025财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印证了聚焦核心业务的成效。类似地,迅销集团收缩GU业务,Inditex集团关闭Oysho中国门店,均体现集团资源向主品牌的倾斜。试验性门店的周期性特征也愈发明显,LV上海前滩巧克力专卖店在完成品牌声量积累后按计划退出,将上海经验复制至美国市场,展现全球化品牌的运营智慧。
品牌升级需求催生主动变革。快时尚领域,ZARA关闭小型街边店,转而在南京新街口开设2500平方米旗舰店,引入咖啡业态与全新陈列;H&M在北京悠唐购物中心打造地标门店,试图撕掉"平价"标签。奢侈品牌动作更为彻底,Gucci关闭多家奥莱店,Tiffany退出云南市场,LV等品牌撤离贵阳荔星中心,通过物理距离重构稀缺性。运营效率优化方面,周大福2025财年净闭店896家,同步推进数字化改造;Bottega Veneta收缩代理渠道,强化直营体系管控,凸显数智化转型趋势。
然而,关店操作本身充满挑战。GU上海淮海路店闭店期间,因商品标价争议引发舆论风波,尽管后续澄清系员工操作失误,但仍对品牌声誉造成影响。快时尚品牌Mardi Mercredi的闭店流程暴露更多问题:杭州湖滨银泰店未及时公示闭店信息,导致消费者"一脸懵",现场冷清;员工对闭店安排知之甚少,反映出运营团队准备不足。这些案例警示,库存处理、客户迁移、员工沟通等环节稍有疏漏,便可能引发连锁负面效应。
成熟品牌正探索更精细的关店策略。盒马首次关闭X会员店时,便通过保留会员权益、升级盒马云超、联动淘宝88VIP等措施,实现用户零流失。无印良品成都太古里店闭店重装期间,以"川流有息"主题围挡打造文化打卡点,将歇业期转化为品牌营销期。喜茶老店关闭时,推出经典饮品回归、纪念礼品赠送等活动,通过情怀叙事强化用户粘性。这些实践表明,关店可转化为品牌资产沉淀的契机,关键在于如何设计离场仪式,实现客户与资源的平滑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