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晨光穿透薄雾,一列满载3000吨哈萨克斯坦小麦的散粮专列正缓缓驶入新疆首条散装粮食铁路专用线。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逐渐减弱,列车精准停靠在原料周转仓前。随着机械臂的嗡鸣,金黄的小麦通过刮板输送机与提升机快速卸仓,以每小时600吨的效率完成接卸。仅用15小时,这批小麦便从“入境”到“入车间”,即将转化为市场热销的哈麦面。
这片规划面积10.9平方公里的区域,自2014年6月封关运营以来,已从单一的“通道节点”蜕变为集综合服务、贸易服务、保税加工于一体的“开放枢纽”。截至目前,保税区内累计入驻企业达331家,形成现代商贸物流、农畜产品加工、金属矿产品加工、医用材料、装备制造五大产业集群。2024年,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82.84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进口额达269.16亿元,同比激增52.3%,在全国154个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中跃升至第75位。
“选择阿拉山口,是因为这里的资源禀赋与效率优势。”阿拉山口市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温路坦言。哈萨克斯坦小麦面筋指数高、到岸价低,加之综保区散装粮食专用线与“智慧口岸”建设,让通关效率大幅提升。“过去两天的流程,现在一天内就能完成,时间成本降低直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他指出,公司依托保税区政策,已实现年加工小麦50万吨的规模。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产业集聚的基石。据阿拉山口市政协副主席唐波介绍,保税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超70万平方米、露天堆场20万平方米,100万吨级粮食筒仓可满足大宗商品存储需求;4.6公里保税区路网、日处理8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及升级后的110千伏变电站,为产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油气换装线、钾肥换装线及特种设备换装线的投用,让不同品类的跨境货物均能找到“专属通道”。
重大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升级。总投资1.6亿元的铁路专用线综合提升改造项目、5.6亿元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项目及2亿元的油气线罐区改造项目相继建成运营,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其中,跨境电商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3家,2024年实现进出口额34.27亿元。通过多业态同场监管、一站通关及“五位一体”生态圈,不少生产型企业成功“触网出海”。
新兴业态的崛起为保税区增添了“创新底色”。作为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的重要载体,保税区内的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采用“前店后仓、即买即提”模式,六大类百余种中亚特色商品年销售额超500万元,成为连接国内外消费市场的“桥梁”。唐波表示,未来保税区将深化“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逻辑,通过制度创新与企业服务优化,努力打造联通国内、辐射欧亚的现代化综合保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