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新能源产业面临“发电与消纳”的双重矛盾: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常因电网外送能力不足,导致大量绿电无法有效利用。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为点对点绿电交易提供制度框架和技术标准。这一政策突破打破了传统电网层级的限制,为绿电直供模式扫清了合规障碍,成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一步。政策不仅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新路径,更通过明确交易规则,为绿色电力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作为绿电直连的实践标杆,运达丰镇园区项目通过“风光储一体化”技术,构建了总装机容量80MW的清洁能源系统。项目创新采用“绿电专线”,直接连接发电端与用电端,省去中间环节,既降低了传输损耗,又确保了每一度电的绿色属性可追溯。配套的储能设施与EMS能源管理系统,通过“预测-调度-平衡-结算”一体化模式,将分散的绿电资源整合为稳定的“虚拟电厂”,有效解决了新能源发电波动性与用户负荷刚性需求的矛盾。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经济性,更为企业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可靠依据。
对于用电企业而言,绿电直连模式带来了双重红利:一方面,通过与发电企业直接协商电价,企业获得了更具竞争力的绿色电力价格;另一方面,规避了传统模式下偏差考核等结算风险。以丰镇园区为例,参与直供的企业不仅降低了用电成本,更通过官方备案的绿电采购协议(PPA),获得了国际认可的绿色消费证明。这种“点对点”的交易模式,正在重塑中国绿电市场的竞争格局。
丰镇项目的另一大创新在于交易与备案机制的突破。作为全国首个完成电力交易机构全流程备案的绿电直连项目,其长期PPA协议与备案制度为绿电交易上了“双保险”。在电力交易中心的监管下,电费结算严格按合约执行,绿电身份获得官方认证,显著提升了市场的可信度。项目通过部署数据采集终端,实时向调度和交易中心传输运行信息,确保每一笔交易可核查、可追溯。这种透明化的操作模式,不仅增强了市场公信力,更为绿电直供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从政策破冰到技术落地,再到机制创新,乌兰察布的绿电直连实践为中国能源转型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这一模式有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绿色电力从“政策驱动”向“模式创新”的跨越,更通过降低绿电成本、提升交易透明度,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草原上的这场绿色革命,正以实践证明:绿电直供不仅是可行的,更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