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密集出台,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年,《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正式将低空经济纳入法律框架,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与此同时,资本纷纷涌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上游制造与下游应用市场活跃,其中大疆等企业在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70%。
尽管行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当前,低空经济呈现出“上游强、中游弱、下游热”的特点,创新资源高度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显著。上游制造环节技术成熟、企业集聚,但中游服务与运营环节相对薄弱,下游应用场景虽广泛,但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成熟。这种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四大核心判断,低空经济有望在2030年进入爆发期,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对GDP的贡献率接近3%。行业发展的核心特征将围绕跨界融合、技术融合、空间融合与产学研融合展开。短期来看,行业增长主要由上游制造驱动;长期而言,价值重心将逐步向下游应用转移,预计下游应用占比将达60%-65%。区域发展方面,将形成差异化格局:东北与西南地区主打农业应用,华北与西北聚焦能源巡检,华东与中南则领跑载人出行领域。
为科学评估区域发展水平,研究构建了“环境-能力-应用”三维评估体系,将全国划分为四个发展梯队。其中,广东、江苏、北京位列第一梯队,展现出强劲的综合实力。各区域发展特色鲜明:华东地区综合能力最强,中南地区形成“一超多强”格局(广东领跑),华北与西南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北京、四川辐射效应显著),东北依托传统工业基础,西北则侧重场景应用创新。
在典型地区发展路径方面,深圳以初创企业为突破口,通过升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化发展;北京依托丰富的科创资源(高校、重点实验室),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江苏则以政校企协同为基础,率先建立无人机运行管理体系,推动多场景落地。这些地区的成功实践为全国其他区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然而,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国家战略层面看,需构建“政策-技术-场景-资本”协同机制,以破解发展瓶颈。具体而言,eVTOL技术成熟度不足、消费端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待探索等问题亟待解决。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尚不完善,中游服务环节的薄弱可能影响全产业链效率。未来,行业需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市场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