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业寒冬席卷房地产市场,多数房企在债务泥潭中挣扎时,滨江集团却以逆势增长的业绩成为行业焦点。2025年上半年,这家杭州本土房企实现营收454.5亿元,同比增长87.8%;净利润18.53亿元,同比增长58.87%。在A股房地产板块整体营收下降11.6%、归母净亏损达383亿元的背景下,滨江集团的表现犹如一剂强心针,为行业注入信心。
回顾滨江集团的发展轨迹,其稳健性令人瞩目。自2008年上市以来,公司仅在2011年、2014年、2018年与2023年出现净利润小幅下滑,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长,从未陷入亏损。这种持续盈利能力,在行业波动中显得尤为珍贵。与保利发展等"底子厚"的国企不同,滨江集团的稳健源于其独特的战略选择——深耕区域市场,而非盲目扩张。
滨江集团的战略布局堪称"精准制导"。公司以杭州为原点,逐步形成"聚焦杭州、深耕浙江、辐射华东、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重点城市"的格局。2024年,公司在杭州获取22宗土地,市场占有率达37%;全年在杭网签金额769.6亿元,占其总销售额的73%。在杭州市区新房成交金额TOP10中,滨江集团独占5席,彰显其区域市场的统治力。
这种区域优势的构建,与杭州城市发展同频共振。2023年,杭州常住人口达1252.2万,较2018年增长127万,高素质人才的持续流入催生了旺盛的改善型住房需求。滨江集团敏锐捕捉这一趋势,从金色海岸江景豪宅到钱江新城、未来科技城等核心板块,始终与城市扩张保持同步。公司对杭州市场的深度渗透,使其产品精准匹配城市精英的居住需求,形成"城市发展红利+精准产品供给"的良性循环。
在巩固杭州主场的同时,滨江集团以"聚焦"策略布局全省。截至2024年末,公司土地储备中杭州占比70%,浙江省内非杭州城市占比20%,省外占比10%。这种布局既避免了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又充分利用了浙江经济均衡发展的区域优势。例如,公司在金华、湖州、宁波等经济基础扎实的二、三线城市布局,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
在多元化布局方面,滨江集团走出了一条"精而专"的道路。公司提出"1+5"战略,以房地产为主业,同步推进服务、租赁、酒店、养老和产业投资五大板块。与恒大等房企的"大而全"多元化不同,滨江集团的辅业均与主业紧密相关。例如,代建业务通过品牌输出获取6个项目,总计容建面约74.2万方;酒店业务旗下千岛湖滨江云顶桃源度假酒店等项目有序运营;养老业务首个项目滨江和家御虹府长者之家入住率达85%。
这种"相关多元化"策略,使滨江集团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实现协同发展。公司对辅业板块的投入保持理性,多数采用合作开发、品牌输出等轻资产模式。例如,租赁业务持有可用于出租的资产面积约44.71万平方米,2024年实现租金收入4.19亿元;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96.85亿元,采用成本法计量确保资产稳健。
财务稳健性是滨江集团穿越行业周期的核心保障。截至2024年末,公司现金短债比达3.58倍,净负债率仅0.57%,平均融资成本低至3.4%,"三道红线"指标持续保持"绿档"。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权益货币资金(371.40亿元)首次超过权益有息负债(305亿元),这种财务安全垫使公司在行业信用收缩期仍能保持经营主动性。
滨江集团的财务优势还得益于其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公司将权益销售回款的50%左右用于投资,2024年新增货值726亿元全部聚焦优质城市与地段。在金华拿地时,公司坚持"90%以上基于市场回报考量"的原则,通过与当地城投合作分摊风险,同时发挥产品溢价能力实现快速去化。这种市场化的运营逻辑,使公司在行业利润率持续收窄的背景下,仍能将单个项目利润大幅提升。
与浙江省政策导向的高度契合,进一步强化了滨江集团的财务优势。2025年,浙江省将"推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列为重点工作,通过优化预售资金监管、推进现房销售等措施化解行业风险。滨江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和短期债务占比,不仅符合监管要求,更获得了金融机构的青睐。截至2024年末,公司获得银行授信总额度1215.54亿元,剩余可用额度达876.87亿元,这种充裕的资金储备使其在土拍市场能够持续发力,形成"财务稳健-融资畅通-土地储备-销售回款"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