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快时尚品牌H&M撤离上海浦东嘉里城时,一家现制汉堡品牌SHAKESHACK迅速填补了其两层店面的空缺。这并非个例,近年来,餐饮门店逐渐取代服饰、美妆柜台,成为商场中的“新主角”。
从高端购物中心到社区型商场,餐饮业态的扩张速度令人瞩目。其中,茶咖、烘焙、小火锅、面馆四大品类尤为突出,成为商场调改升级的“主力军”。深圳iN城市广场的改造便是典型案例,这座曾以LV、卡地亚等奢侈品牌为招牌的高端商场,如今蜜雪冰城、瑞幸咖啡、星巴克等餐饮品牌占据半壁江山。
据赢商网统计,今年二季度,各档次商场普遍收缩零售品类、加码餐饮。高档商场餐饮新开店占比达30%,开关店比1.51,餐饮业态的扩张趋势愈发明显。而在扎堆入驻商场的餐饮品牌中,茶咖、烘焙、小火锅、面馆堪称“四大金刚”,它们不仅是商场开店的主力,更热衷于抢占首层黄金铺位。
以上海徐家汇美罗城为例,商场内聚集了20多家茶咖店,从临街的喜茶到一楼的霸王茶姬、阿嬷手作,茶咖品牌密集程度令人咋舌。烘焙领域同样如此,上海长宁龙之梦商场曾因汇聚20多家烘焙店登上热搜,如今一年多过去,热氣饼店、望丘山等新品牌继续入驻,烘焙店的密集程度不减反增。
小火锅和面馆的扩张势头同样强劲。去年“翻红”的小火锅热度持续攀升,农小锅、龍歌自助小火锅等品牌成为商场“常客”,北京超级合生汇、西单大悦城等商场均已“集齐”多家小火锅品牌。面馆赛道则涌现出本帮面馆、杭州拌川等特色细分品类,王繁星面馆、椿芽·鲜牛肉杭州拌川等品牌开始频繁出现在商场中。
餐饮“四大金刚”的扩张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商场招商难、客流少的困境。近年来,服饰、美妆护理等品类成为商场关店“重灾区”。快时尚品牌Zara在中国内地的店铺数量从2018年的183家锐减至不足80家,GAP、C&A、H&M等品牌也屡屡关店,MJstyle甚至申请破产清算。随着上一轮商场开店“主力军”的撤退,商场空铺压力愈发凸显。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27%的购物中心项目空铺率上升。截至2025年,全国重点城市购物中心空置率已攀升至14.2%,三线城市部分项目空置率突破22%。业内一般认为,6%是商场空置率的警戒线,高于这个标准将对商业购物中心运营带来一定影响。大量空铺不仅造成商场资源浪费,更会直接拉低资产价值。
与此同时,商场仍在不断新增。据赢商大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6月,全国开业集中式商业项目超120个,商业体量约900万㎡。截至2025年5月,全国3万方以上已开业零售商业项目总数超6700个。“存量空铺未填、增量持续涌入”的局面,让商场招商压力倍增。
在此背景下,能快速填补空铺、盘活空间的业态成为商场的“救命稻草”。餐饮因其强带客、强经营能力的特性,成为商场的首选。尤其是茶咖、烘焙、小火锅、面馆四大品类,门店基数大、开店速度快,且具有较高的承租能力,能够为商场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
以咖啡赛道为例,今年上半年,头部27家连锁咖啡品牌门店存量达6.6万家,较2024年底增长了21.64%,瑞幸总门店数已达2.6万家。餐饮业态的高换手率也让商场能始终保持新鲜感,持续吸引客流。据《2025中国购物中心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74城超7000家新首店亮相,餐饮首店数量及占比创新高,尤其是饮品、烘焙甜品首店占比持续上升。
对于茶咖、烘焙、面馆、小火锅品牌而言,商场不仅是规模扩张的“战场”,更是品牌势能打造的“高地”。无论是新品牌破土而出、区域品牌走向全国,还是头部品牌深化连锁化进程,商场都提供了一个“势能打造、规模落地”的机会。
以霸王茶姬为例,其有3成门店开在商场,而位于一楼的门店要占到商场店的近8成。通过在核心商圈的选址,霸王茶姬全方面增加有效曝光、树立品牌形象。烘焙赛道同样如此,这两年涌现出的UH佑禾、石头先生的烤炉等精品烘焙品牌,无一例外都会选择在高势能的核心商场开店,借力商场提升品牌势能、知名度。
商场的标准化点位资源对品牌规模化扩张至关重要。相比街铺的“良莠不齐”,商场能让品牌快速复制成熟运营模式。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饱和,品牌涌入低线乃至县城开店,几乎都会首选入驻当地商场,甚至有加盟品牌要求合作伙伴有当地的商场点位资源,以便迅速铺开市场。
从运营角度看,茶咖、烘焙门店以设备化操作为主,无需复杂的明火灶台;小火锅、面馆的后厨配置也不复杂,相对“易落地”,这些特质也匹配了商场希望快速招商、品牌更新的需求。在这场商场与餐饮品牌的“双向奔赴”中,餐饮“四大金刚”正借力商场加速扩张,而商场也依靠它们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