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在融资渠道拓展、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持续发力,持牌消费金融行业上半年整体呈现稳健复苏态势,多数机构盈利实现增长,但行业内部“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头部、腰部与尾部机构分化加剧。
从已披露的上半年业绩数据看,蚂蚁消费金融凭借蚂蚁集团的生态流量与科技风控优势,稳居行业首位。传化智联半年报显示,蚂蚁消金上半年营收100.41亿元,同比增长67.77%;净利润14.60亿元,同比增长57.84%;截至6月末,资产总额3064.70亿元,虽较上年末减少2.32%,但公司回应称,这主要受行业季节性波动影响,核心业务数据仍保持稳健增长。其通过深入消费场景、提升风控能力,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升。
相比之下,曾经的行业龙头招联消费金融仍处于调整期。上半年,招联消金营收78.99亿元,同比下降14.77%;净利润15.04亿元,同比下降12.76%;总资产1577.2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68%。公司表示,面对宏观经济复杂环境与消费信贷需求恢复期,主动压降高风险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导致规模扩张放缓,但信用减值损失下降17.7%,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实现强势反弹。中银消金上半年扭亏为盈,净利润1.5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06亿元;营收36.81亿元,同比增长2.79%;总资产817.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5%。公司表示,通过推动业务模式与客户结构转型,增强了消费金融服务的便利度与可持续性。兴业消金在营收下滑12.10%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增长213.36%,达8.68亿元;总资产815.3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0.70%。中邮消费金融上半年营收39.72亿元,同比增长6.95%;净利润6.33亿元,同比增长165.97%;总资产723.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2%。公司称,积极融入“扩内需、促消费”战略,聚焦居民合理消费需求,助力消费市场繁荣。
中原消费金融与海尔消费金融继续保持高增长。中原消金上半年营业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29.52%;净利润3.25亿元,同比增长30.40%。海尔消金营收16.21亿元,同比增长2.27%;净利润2.12亿元,同比增长19.77%;总资产338.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46%。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老牌机构业绩好转与其加强线上转型、强化运营与风控能力、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密切相关,通过获取低成本资金为盈利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然而,尾部消费金融机构仍面临较大生存压力。上半年,阳光消费金融净利润0.17亿元,同比下滑72.58%;总资产144.1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38%。建信消费金融净利润0.03亿元,同比下滑95.24%;总资产126.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78%。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尾部机构受限于资本实力弱、场景资源匮乏、科技投入不足,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又面临头部机构下沉挤压与监管合规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获客难、资金贵问题突出。
不过,部分尾部机构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小米消费金融上半年净利润0.97亿元,同比增长142.50%。锦程消费金融营收5.64亿元,同比增长6.42%;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增长37.5%;总资产168.62亿元,同比增长5.94%。北银消费金融净赚1.02亿元,同比增长50%;总资产154.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3%。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表示,持牌消费金融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与科技驱动风控转型。头部机构凭借资源壁垒巩固优势,中部梯队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追赶,而尾部机构因规模有限、资源禀赋薄弱、融资成本高、获客渠道单一、风控体系不完善,难以适应利率上限约束与合规成本攀升的新规环境,在行业“马太效应”加速背景下,生存空间持续受压。苏筱芮提醒,即将落地的助贷新规对头部机构影响有限,但对依赖助贷平台的尾部机构可能引发业绩下降,尾部机构需尽早加大自营业务比例,打造核心竞争力以抵御外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