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微风轻拂过街巷,行道树旁的灯笼随风轻摆,青瓦坡顶的屋檐下,羊肉汤馆飘出阵阵香气,引得游客驻足品尝。不远处,一座以土陶罐为造型的艺术馆格外醒目,年轻游客们举着手机,在古色古香的街区里拍照打卡,国风元素与现代生活在这里完美交融。
在四川隆昌的“港盈・新街里”文旅商业街区,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作为当地打造“城市会客厅”的核心项目,这条街区以92%的开业率和月均超3000万元的营业额,成为县域消费升级的典型样本。采访团走进这里时,正赶上周末,街区内人潮涌动,日均1.5万人次的客流量让整个街区充满活力。
“我们希望每一块砖瓦都能讲述隆昌的故事。”隆昌市港盈文旅公司总经理胡建军指着广场上的牌坊元素介绍道。街区的建筑采用川南民居风格,通过连廊设计将传统牌坊、古堡、古宇湖等地域符号,与夏布、土陶等非遗元素融入天幕、商家装修和公共景观中。这种文化赋能的设计,让游客在漫步街区时,仿佛置身于一座露天博物馆。
开业仅半年,这条街区就展现出强劲的消费带动能力。除了日常客流,节假日高峰时段人流量能突破5万人次。胡建军透露,秘诀在于“活动+街区”的运营模式:从群星演唱会、年货节到羊肉汤节、稻田虾音乐节,一系列文化IP活动持续点燃消费热情。成都游客张先生一家专程带孩子来研学,白天体验陶艺制作,晚上看变脸表演、吃小龙虾,住了一晚才尽兴;自贡的陈女士则对街区夜景赞不绝口:“比大城市商圈更有特色,国风街拍照很出片,龙虾馆的稻田虾新鲜得让人停不下筷子。”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改变了隆昌的消费格局。隆昌市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局长代礼剑表示,过去游客看完牌坊就走,如今能住下来深度消费,直接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30亿元跃升至160亿元,更辐射周边县域形成“微度假”效应。
街区的成功,还为当地青年提供了返乡就业的新选择。在土陶艺术馆的工作台前,23岁的陈晓娴正专注雕刻陶坯。这位刚毕业的本地姑娘,因实习时遇到新街里土陶艺术馆开业而选择留下。“家乡有自己的文化土壤,比在外漂泊更踏实。”她暑期日均带领20多个孩子体验陶艺研学,最大愿望是“把家乡土陶传播出去,成为非遗传承人”。
像陈晓娴这样的年轻人并非个例。代礼剑透露,街区吸引了40%的隆昌首店入驻,更成为青年返乡的孵化器。以土陶艺术馆为代表的文旅业态,带动了本地学生就业链条,“家乡情结+专业对口”让人才回流有了现实支点。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就业上,更让隆昌从“路过地”变成了“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