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数据揭示了令人担忧的趋势:非机动车有责事故占涉非机动车事故总数的57.3%,凸显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的严峻性。
为应对这一挑战,上海交管部门于4月25日正式宣布,正着手试点利用“电子眼”技术来查处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这一举措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
4月23日中午,一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一名电动自行车驾驶员无视红灯,径直穿过路口,并与一辆正常行驶的电动自行车擦肩而过,整个过程被公共视频清晰记录。交管部门随后联系到违法驾驶员余某,对其“非机动车不按交通信号灯表示通行”的行为处以50元罚款。
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上海试点抓拍电动车违法#的话题迅速登上上海同城热搜榜首位,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支持,认为此类违法行为早该得到整治,并有人“现身说法”,分享了自己已被处罚的经历。
除了本地网友的支持,还有不少人呼吁将这一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他们认为,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查处效率,不仅能有效震慑违法行为,还能显著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事实上,上海在电动自行车监管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对于快递外卖骑手等高频使用电动自行车的群体,交管部门已安装“RFID电子号牌”来监管违法行为。通过RFID设备,交管部门能够在800多个路口和路段捕获车辆行驶轨迹,即时记录闯红灯、逆行等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已利用RFID设备查获违法行为15.3万余起。
然而,对于普通电动自行车和未布设RFID设备的道路,交通违法查处仍存在难点。为此,上海交管部门正在部分路口试点通过公共视频记录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包括闯红灯、逆行等。违法信息将经过人工审核,对证据确凿的案件,交管部门将联系车主或驾驶员接受处罚。
这一新查处方式标志着上海在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理效能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交管部门表示,处罚只是手段,安全才是最终目的,未来将根据试点效果,在事故多发、违法率高的路口逐步推广这一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