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近期再次对激光雷达技术提出了尖锐批评,他认为这一技术非但不能增强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反而可能因传感器间的冲突增加行车风险。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直言不讳:“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的共存,实际上会降低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源于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数据冲突。”此番言论并非他首次对激光雷达表达不满,早在几年前,他就将激光雷达比作“多余的昂贵部件”。2021年,特斯拉更是彻底转向“纯视觉”系统,逐步在车辆中摒弃雷达传感器。
马斯克指出,他反对激光雷达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感器数据的不一致性导致的决策难题。当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的感知结果出现分歧时,系统难以做出准确判断,这在他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特斯拉因此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甚至在新推出的Model 3焕新版中完全取消了雷达配置,全面依赖摄像头实现自动驾驶功能。
除了安全问题,成本也是马斯克对激光雷达持否定态度的另一大原因。激光雷达曾被视为一项高昂的技术投入。
然而,激光雷达的支持者并不认同马斯克的观点。他们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固态激光雷达的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例如,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就提到,固态激光雷达的成本已降至约500美元,认为这一价格已经相当合理,无需放弃使用。
自动驾驶行业因此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一方面,特斯拉坚决走“纯视觉”路线;另一方面,理想、华为、蔚来等车企则成为激光雷达方案的坚定支持者。
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曾公开表示,如果马斯克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深夜驾驶过,他或许也会考虑在特斯拉车上保留激光雷达。李想强调,中美路况的差异是中国汽车厂商保留激光雷达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夜间行驶时经常会遇到尾灯损坏的大货车,甚至这些货车会直接停在主路上,这对自动驾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他进一步指出,在深夜无光的环境下,摄像头的可视距离仅有约100米,而激光雷达则能在完全无光的情况下看到200米远的距离。这一优势使得激光雷达能够帮助实现130公里/小时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性。
对于这场技术之争,究竟哪种方案更胜一筹,或许最终将由消费者通过实际购车选择来投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