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百万倍算力激增下,AIDC建设如何破局以适配AI时代需求?

   时间:2025-10-29 16:01:52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华为发布的《智能世界2035》与《全球数智化指数2025》报告指出,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突破,AI智能体正从执行工具向决策伙伴转变,推动产业进入新一轮变革周期。到2035年,全球算力总量预计增长10万倍,这一趋势既对新一代算力基础设施提出严峻挑战,也孕育着巨大市场机遇。

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已超出预期。国家数据局数据显示,2024年初中国日均Token消耗量达1000亿,年底跃升至3000亿量级,2025年6月更飙升至30万亿,较年初增长超300倍。IDC报告同步显示,2024年中国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为114万亿Tokens,2025年上半年已达536.7万亿,标志AI应用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这一进程直接推动智能算力需求激增,全球20亿活跃AI用户产生的海量数据处理需求,使算力数据中心(AIDC)从辅助设施升级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

传统数据中心架构已难以适应AI时代需求。华为报告明确,计算领域将突破冯·诺依曼架构限制,在计算架构、材料器件、工程工艺、计算范式四大层面实现颠覆性创新。华为中国数字能源数据中心能源拓展部部长石忆指出,当前智算中心建设面临安全、弹性、高功率、高能耗四大核心挑战。以安全为例,10MW智算中心的算力密度相当于100个传统数据中心,供电中断每秒将造成数十万元损失,故障响应时间需从传统数据中心的2分钟压缩至30秒,且故障影响半径扩大3倍。

高功率密度带来的挑战尤为突出。随着AI对GPU需求激增,单机柜功率从2.5kW跃升至8kW、10kW,甚至出现20kW、50kW的极端案例。这导致数据中心空间布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白空间”(服务器区)与“黑空间”(配电区)2:1的比例被彻底逆转,部分高密AIDC中“黑空间”占比达75%,直接压缩了客户可用的价值创造空间。更严峻的是,服务器3-5年的更新周期与数据中心10-15年设计寿命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18-24个月的建设周期已无法匹配算力“一年一迭代”的速度,客户甚至提出“6个月必须上线”的硬性要求。

技术迭代引发的标准混乱问题进一步加剧建设难度。不同厂商的GPU、液冷设备接口不统一,导致AIDC建设陷入“定制化陷阱”,既拉长周期又推高成本。与此同时,传统异步计算向同步计算的转型,要求供电、制冷、网络协同达到“微秒级”,而现有“烟囱式”架构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面对多重挑战,华为在2025全联接大会上提出RAS理念(Reliable安全可靠、Agile弹性敏捷、Sustainable绿色低碳),构建覆盖产品、架构、管理、运维的四层防护体系。在安全领域,华为通过分布式架构改造,将制冷系统风冷或液冷单元相互隔离,确保单点故障不引发系统性崩溃。针对锂电池安全,华为实现故障前7天精准预警,告警覆盖率达92%,准确率达97%。在弹性建设方面,华为推出“解耦化、模块化、预制化、高密融合”四化方案,通过子系统解耦实现IT、供配电、制冷三大系统独立施工,在华为云(芜湖)数据中心项目中,机电安装周期缩短至71天,较传统方案节省50%时间。

绿色低碳已从社会责任转变为AIDC的生存刚需。华为提出“提升系统效率”的核心思路,通过高效供电、高效制冷、系统协同、算电协同四大路径实现全链路降碳。在供电环节,华为UPS在S-ECO模式下效率达99.1%;制冷环节推动风冷与液冷系统融合,通过AI算法实现系统级能效调优;系统协同层面打通能源与算力基础设施信息流,实现负载波动下的设备状态智能调节;算电协同方面,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布局凸显绿电直供战略,八个节点中除北上广外均位于绿电资源丰富地区。

石忆强调,高安全与高能效并非对立关系,关键在于系统级优化设计。随着数据中心向超高功率、超高密度、超大规模方向发展,设计思路正从“大系统”向“标准化+模块化分布式架构”演变,通过软硬件层面的网络安全、供应安全、备电安全综合防护,构建适应AI时代需求的弹性基础设施。这场变革中,全栈专业能力与经验沉淀将成为制胜关键。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