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金融市场中,量化私募行业迎来了显著的回暖趋势,各大机构纷纷迎来了净值回升的“黄金时期”。这一转变背后,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的推动功不可没,特别是指数增强策略,凭借其潜在的超额收益和工具属性,在市场上大放异彩。
据第三方数据统计,截至7月18日,私募指增策略的年内综合收益率已经达到了25.07%,这一成绩远超股票多头及市场中性策略,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在这场量化私募的复苏大潮中,灵均投资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灵均投资董事长蔡枚杰在与公司首席投资官马志宇共同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公司2025年的业绩回升,是公司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结果。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和一系列合规治理与投资策略的重构。
回想起2024年2月19日,灵均投资因旗下多个产品大量卖出沪深两市股票合计近26亿元,而遭到沪深交易所的暂停交易自律措施,这一事件无疑给灵均投资敲响了警钟。此后一年,灵均投资进行了深度的自我审视,推动了合规治理与投资策略的全面升级。
在投研方面,灵均投资将风控规则全流程内置化,从策略设计阶段就嵌入量化风控参数,到交易系统设置涨跌停报单的硬约束,再到全产品线集约化监控,构建了一套贯穿决策链的合规闭环。同时,针对2024年春节前后的市场极端波动,灵均投资也对策略回撤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致力于提升投资者的体验。
蔡枚杰表示,随着治理结构、风控体系等根本性问题的改善,灵均投资计划在下半年陆续开放申购,并借助差异化服务模式和AI技术的赋能,进一步优化客户体验。然而,她也强调,量化赛道永远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压力,从业者必须保持清醒和敬畏。
灵均投资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双引擎”管理模式,由马志宇负责投研,蔡枚杰统筹其余事务。然而,监管的自律措施暴露了公司在管理协同信息滞后、交易过于集中等方面的风险。面对客户的质疑和团队的压力,灵均投资启动了权责分工与治理框架的革新。
如今,蔡枚杰统管文化建设与公司治理,聚焦于问题解决与制度统一;马志宇则专注投研技术突破,推动策略迭代与团队协作。这一调整的关键在于“拉齐”公司文化,避免管理协同断层。
与此同时,灵均投资还围绕“合规风控深化”与“系统能力提升”两大核心,展开了投研体系的升级。通过系统化手段,保障策略在严格风险控制下的持续有效性。
马志宇详细介绍了灵均在风控方面的内嵌化实践。他表示,风控规则的全流程内置化是首要任务,即将风控参数完全嵌入策略逻辑中,确保策略从设计之初就符合合规框架。公司的交易系统还内置了全维度的风控规则,形成“策略+系统”的双重防线。
在全公司交易行为的集约化监控方面,灵均投资也不再按单一产品监控风险,而是将所有产品作为整体进行统一管理。这一举措既能避免单一产品的交易行为对市场造成不当影响,也能从全局视角把控合规风险。
2025年以来,市场风格持续向中小盘及成长指数倾斜,这一结构性行情大幅助力了量化策略的发展。据数据显示,多只百亿量化机构旗下的中证1000指增产品收益率已突破30%,其中灵均投资旗下的量化1000指增策略产品以超过36%的年内收益领跑同业。
马志宇将这一业绩表现归因于公司2024年启动的策略升级,特别是强化了中短期信号挖掘与多周期均衡配置。他表示,灵均既往策略以大容量模型见长,侧重中长期信号研究。而过去一年,公司在延续此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了短周期信号的预测精度,并引入了动态调整周期权重的机制。
在优化投资体验方面,灵均投资则聚焦收益风险的平衡,持续升级预测模型,并根据市场动态变化不断更新因子、优化算法。同时,还进行风险配置策略的动态调整。
面对市场对小微盘风险敞口的关切,马志宇强调称,灵均在各条产品线都保持了严格的风险控制,超额收益更多来自模型的有效性,而非市场风格的过度暴露。在量化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与技术军备竞赛的背景下,蔡枚杰与马志宇认为,灵均的核心壁垒在于长期积累的“精细度”和顶级人才的“转化力”。
他们指出,量化看似同质,实则最终比拼的是“深耕的精细性与完备性”,包括信号的丰富度和实战经验的内化。同时,虽然大模型与AI技术在量化领域广泛运用,但真正的差异在于机构对前沿技术的学习能力和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