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美国经济数据不佳,科网股缘何逆市上扬?

   时间:2025-08-05 21:06:31 来源: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美国经济数据近期呈现出复杂态势,对股市的影响也显得喜忧参半。周一,美国公布的6月份工厂订单数据显示,该月订单量环比下跌4.8%,这一跌幅与市场预期的4.9%相接近,同时也是自2020年4月以来,超过五年间的单月最大跌幅。然而,若从同比角度看,5月份的修正值则显示出8.3%的大幅增长。

深入分析6月份的订单数据,不难发现,运输设备订单的暴跌是拖累整体数据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该类别订单下跌了22.4%,与5月份48.5%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其中,民用飞机订单在经历了5月231.6%的激增后,6月份急剧下降了51.8%;船舶订单同样在5月上升39.9%后,6月转为下降20.0%。不过,在非运输设备品类方面,工厂订单则实现了0.4%的环比增长,略高于市场预期的0.3%,这也是七个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华尔街分析师近期对经济数据的解读出现了新的变化。结合上周五公布的疲软就业数据,投资者开始担忧美国经济可能正在失去动力。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非农就业岗位仅增加7.3万个,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1万个,为近五年来的最小增幅。同时,失业率从6月的4.1%升至4.2%,劳动参与率也连续第三个月下降,至62.2%,为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更令人惊讶的是,前两个月的非农就业岗位增幅也遭到大幅下修,6月份从初值的14.7万个下调至仅1.4万个,5月份更是下修了12.5万个,合计下修幅度达25.8万个,显示出就业市场状况远逊于最初预期。

通胀率方面,当前水平并未如预期般高企。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美国加征的关税增加了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成本压力,加上就业前景转差,消费者对于非必需品的消费变得更为克制。尽管通胀数据看似并未出现激烈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减轻,而是可能反映了消费者消费意愿的下降。

在此背景下,华尔街对于美联储加快降息步伐的预期显著增强。利率期货工具显示,对于9月份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已从一周前的63.1%大幅飙升至95.9%。这一预期变化也推动了美股市场的上涨,周一纳斯达克指数大涨1.95%,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1.34%,标普500指数上涨1.47%。

降息预期不仅提振了股市,也推动了风投项目的融资和退出活动。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尤其是那些拥有高科技和专业专利权的科技企业,低利率环境意味着资金成本降低,更易于获得融资支持。这些企业亟需资金以维持运营并推动发展,而资金方也看好其增长前景,愿意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以获得丰厚回报。

近期公布的科技巨头6月财季业绩显示,为了在AI领域保持竞争力,这些企业都在大幅增加资本开支。例如,亚马逊在最近12个月的资本开支已超过千亿美元,微软、谷歌、meta等也为了抢占AI高地而不惜重金投入数据中心建设和抢购AI芯片。meta更是掀起了人才争夺战,以期在AI领域占据先机。与此同时,英伟达、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等也在积极活跃于创业社区,抢购有潜力的初创项目。

这些科创企业虽然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尚未产生盈利,但其估值却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由于这些企业拥有潜在的变现能力和现金流,其估值通常通过合理的折现率进行计算。而市场利率的降低将直接降低折现率,从而提高计算出的估值水平。资金成本的下降也使得投资者更愿意冒险投资风投项目,进一步推高了这些企业的估值。

最近,多个AI和科创项目成功获得融资就是明证。同时,自今年第二季度以来,风投项目IPO案例也显著增加,且上市表现良好,这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例如,图形编辑软件Figma在上周上市时发行价为33美元,首日开盘即狂飙115.50%,收盘大涨250.00%,刷新了此前的IPO首日涨幅纪录。这一表现也为正排队上市的新股注入了强劲动力。

然而,在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AI领域的“抢人大战”已经显现出非理性迹象,高昂的人力成本可能侵蚀企业的利润空间,尤其对于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而言,这一压力可能加速其资金链断裂。AI投入与回报的失衡风险也日益凸显。尽管科技巨头在AI领域的投入巨大,但当前多数AI技术仍处于商业化初期,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一旦投入无法转化为可持续的营收增长,将导致企业陷入“投入越多、亏损越大”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科技企业的估值泡沫已经接近临界点。一些AI初创企业仅凭“技术叙事”便获得与其实际营收和利润不符的巨额估值。一旦贸易政策等因素减缓美国经济的发展活力,或技术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这些企业的估值将面临剧烈回调风险。因此,面对AI浪潮下的市场狂热,投资者应保持清醒头脑,警惕“高投入、低回报、虚估值”的风险陷阱。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