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氢能作为未来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正引领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近日,吉林大安迎来历史性时刻,全球最大的绿色合成氨单体项目正式投产运营,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实力,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动力。
该项目,作为国家清洁低碳氢能示范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布局,不仅规模宏大,更在“绿氨规模、混合制氢规模、直流微网和固态储氢”等四大领域创造了全球之最。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绿氨产品已整装待发,有序运往下游市场,标志着这一清洁能源成果正逐步转化为实际应用。
业界专家指出,该绿色合成氨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以及改善我国能源结构、降低对外依存度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项目依托大安丰富的风光资源,通过先进的碱液与PEM混合电解水制氢技术,实现了绿氢的规模化生产,为新能源发电的就地转化开辟了新路径。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采用了“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的全产业链设计,确保了风光发电与化学合成的高效协同。特别是在解决风光发电不稳定性的问题上,项目创新性地引入了固态储氢装置,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新能源发电与合成氨生产之间的动态平衡,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该项目在技术创新方面同样成果斐然。它不仅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直流微电网制氢系统和固态储氢装置,还成功验证了这些新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的可行性,为破解氢气储存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这一系列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氢能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更为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环保效益方面,该项目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65万吨,节约标煤约23万吨,相当于抵消了近50万户家庭一年的碳排放量,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项目还通过实施风光制氢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形成了源网荷友好协同互动体系,对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还带来了显著的人才“磁吸效应”。项目不仅直接创造了近400个就业岗位,更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加入,成为吉林“引凤还巢”战略的生动实践。这些新型复合型化工人才的培养,将为我国绿色氢基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望未来,吉电股份在氢能产业的布局并未止步。继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后,公司将继续加码氢能产业,开发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一流的绿色氢基能源产业。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将进一步巩固吉电股份在氢能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