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大城市上半年经济成绩单陆续揭晓,青岛作为北方经济重镇,其表现尤为引人关注。
7月25日,青岛对外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数据显示,青岛上半年生产总值达到8587.33亿元,同比增长5.3%。尽管在GDP总量上仍落后于天津,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已大幅缩小至仅119亿元,青岛正一步步逼近“北方第二城”的位置。
回顾三年前,山东省发布了首个全局性、战略性的三年规划——《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青岛被赋予了“强龙头”的重任,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的进位争先。
在全国城市的经济版图中,青岛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宁波和天津。青岛与宁波同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及沿海开放城市,两者之间的比较由来已久。而青岛与天津则均位于北方沿海,青岛在稳固“北方第三城”地位的同时,也在不断努力缩小与天津的差距。
宁波和天津已先行发布了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宁波上半年GDP为8861.0亿元,增速为5.1%;天津则为8706.60亿元,增速同样为5.3%。目前,这三座城市的GDP排序并未发生变化,增速也相差无几。然而,青岛与天津的GDP总量差距已显著缩小,与宁波的差距则略有扩大。
历史上,青岛并非一直处于追赶的位置。2008年,作为奥运会分会场的青岛,其GDP曾达到全国第9的历史高位,明显高于宁波。但从2011年开始,成都、武汉等城市迅速崛起,超越了青岛。此后,青岛在与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等城市的竞争中,也屡战屡败,全国排名不断下滑。近年来,青岛虽然反超了无锡,但排名并未能更进一步。
青岛要“重拾荣光”,这不仅关乎城市的荣誉,更承载着山东省的期望。作为山东经济的“龙头”,青岛的发展对全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青岛正加速冲刺,奋力追赶前方的宁波和天津。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从城市能级、经济基础等先发优势来看,天津其实最为突出,青岛次之,宁波最后。然而,目前的发展势头却完全相反。宁波分别在2017年和2024年超越了青岛和天津,正努力跻身全国GDP十强行列。
曾刚指出,青岛与宁波在营商环境、民营经济活跃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未来的城市竞争将是都市圈、城市群的整体竞争,也是一座城市与周边城市构成产业集群的竞争。在这方面,宁波所在的浙江和长三角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除了宏观指标,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更能体现经济发展效益的指标上,青岛与宁波的差距也更为明显。2024年,宁波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财政收入均高于青岛。
曾刚认为,这意味着宁波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充盈的财政进行新兴产业布局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青岛在追赶天津的同时,更应积极对标宁波,寻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工业被视为当前城市竞争的关键胜负手。青岛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曾培育出海尔、海信等知名企业。然而,在全球工业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青岛的工业占比也呈现下降趋势。
但青岛并未放弃制造业。近年来,青岛狠抓制造业发展,出台了多项行动计划。数据显示,青岛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虚拟现实设备等新兴产业的产量也大幅增长。
尽管服务业在青岛经济中占据大半壁江山,但青岛并未忽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青岛将生产性服务业摆在了产业布局的重要位置,力求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