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推出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在资本市场掀起了波澜,尤其是母婴概念板块受到了显著提振。7月29日,A股市场中,贝因美、孩子王、爱婴室等企业的股价均出现了大幅上涨。
根据该方案,两类婴幼儿群体将享受到补贴政策。第一类是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且年龄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补贴将按照应补贴月数进行折算发放,总额预计达到854亿元。第二类则是2025年1月1日之后出生的新生儿,预计新生人口数量约为960万,他们每年将按照每孩3600元的标准获得补贴,总规模约为347亿元。据国金证券估算,两项补贴加在一起,今年将发放约1200亿元的育儿补贴。
尽管从社会整体来看,千亿规模的补贴或许并不算庞大,但这一政策的落地,无疑体现了国家对于人口问题的重视和决心。市场普遍预期,这或许只是开始,未来还可能有更多相关政策出台。
在资本市场,贝因美的股价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尽管开盘时一度涨停,但遗憾的是,这一涨势并未能持续。股价的短期波动背后,除了政策利好的推动,也与公司自身的基本面情况息息相关。
贝因美,这个曾经被誉为“国产奶粉第一品牌”的企业,近年来经历了不少波折。回顾历史,贝因美曾在2010年占据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10.8%的份额,高居行业第三,国产品牌之首。2011年上市初期,公司市值约为30亿元,到2013年更是飙升至300亿元以上,背后是其出色的业绩表现。然而,自那以后,贝因美的辉煌似乎就戛然而止。
一方面,竞争对手的迅速崛起给贝因美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行业整体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不少竞争对手的销量持续增长,而贝因美的奶粉业务却出现了下滑。根据艾普思的调研报告,2023年5月婴幼儿奶粉销量Top10品牌中已不见贝因美的身影,它正逐渐退出主流市场。2024年,贝因美的营收为27.73亿元,净利润为1.03亿元,净利率仅为3.98%,远低于飞鹤的17.2%和伊利的7.3%。
另一方面,创始人的离开也对贝因美产生了深远影响。上市后不久,创始人谢宏便卸任董事长,退居幕后。这一变动成为了公司业绩下滑的导火索。此后几年间,公司连续更换了三任董事长,但均未能扭转颓势。直到2018年,谢宏重新回归,才逐渐稳定了局面。
谢宏回归后,开始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婴幼儿奶粉主业,并通过资产处置和成本控制实现了盈利。他还强调“效率与规范化并重”,重塑渠道、体系和团队,努力恢复公司的品牌声誉。然而,尽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贝因美仍面临诸多挑战。线上渠道的发力较晚,与竞争对手相比存在差距;新增的米粉、纸尿裤等业务虽然有所增长,但整体贡献有限。
更令人担忧的是,贝因美在财务治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今年4月,公司收到了浙江证监局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指出其定期财报披露不准确、控股股东违规占用资金、信息披露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控股股东浙江小贝大美控股有限公司因流动性紧张已向法院提出预重整申请,其持有的贝因美股份大部分已被质押或冻结。
面对这些挑战,贝因美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东风,更需要自身内部的深刻变革和持续努力。如何在债务重压下重振业绩,将是公司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