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行业的风云变幻中,智谱AI以其独特的步伐脱颖而出,成为资本寒冬中的一抹亮色。仅半年时间,这家企业便成功集结了五座城市的国资平台支持,累计融资额高达30亿元,估值更是跃升至惊人的400亿元。与此同时,智谱不仅启动了A股上市辅导程序,还在积极评估赴港上市的可行性,其资本运作步伐之快,令人瞩目。
在同行们纷纷收缩战线、面临高管离职等困境之时,智谱何以能逆流而上?这背后,是其紧锣密鼓的融资策略与业务转型的双重驱动。今年3月,智谱CEO张鹏频繁奔波于珠海、成都、杭州三地,签下了总计18亿元的国资投资;4月,又成功获得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的2亿元追加投资。期间,公司主体还顺利改制为股份公司,为IPO之路铺平道路。
张鹏在3月底的智谱OpenDay活动上明确表示,完成股改是公司朝着IPO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按计划,智谱将在今年10月完成辅导期,冲刺2025年底的上市目标。7月2日,上海浦东张江科学会再传佳音,智谱获得浦东创投集团和张江集团的10亿元战略投资,至此,其今年以来的国资投资总额已达30亿元,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国资资本网络,稳坐大模型“国家队”之列。
在融资加速的同时,智谱的上市进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4月,公司向北京证监局提交了IPO辅导备案,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7月,又有消息称智谱正与投行商讨以约3亿美元集资额赴港上市的可能性。业务层面,智谱同样动作频频,从以往的API收费、云端私有化部署和本地化部署为主,转变为“卖服务+卖场景”并重的新模式,旨在拓宽变现渠道。
智谱的转型路径颇似苹果,从硬件销售起步,逐步构建起集硬件、系统、应用商店和服务生态于一体的商业模式。但不同的是,智谱采用开放平台+地方产业场景的策略来吸引客户,而非依赖封闭系统形成垄断。通过开放平台,智谱已吸引超百万企业开发者,覆盖金融、医疗等20多个行业,落地超万家企事业单位。今年3月,其单月业绩突破亿元大关。
值得注意的是,智谱的政企客户占比逐年上升,尤其是MaaS服务和“智谱大脑”一体机这两项业务,更是侧重于政企市场。政企订单的稳定性为智谱提供了可预见的现金流,叠加“大模型第一股”的预期,资本对其估值也更为慷慨。7月,智谱的最新估值已攀升至400亿元,刷新了行业纪录。
然而,智谱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与去年还被资本热捧的“AI六小龙”其他五家相比,智谱在模型能力上并不突出。据SuperCLUE测评数据,智谱GLM-4-Air在基础模型榜单上仅列第四,综合基础、推理和开源三项能力也未进入国内第一梯队。但智谱之所以能在资本寒冬中独得国资青睐,关键在于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项硬实力。
智谱的故事起源于清华大学,其创始团队拥有深厚的清华背景。创始人之一唐杰在清华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便参与了国内最早的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研究。另一位创始人张鹏也是同期的研究生。唐杰选择留在国内、留在清华,带领团队研发了全球科研人员常用的AMiner学术搜索系统。2019年,唐杰团队将AMiner的核心技术剥离出来,注册成立了智谱AI。
智谱的崛起得益于其与智源研究所的紧密合作。智源作为中国AI的“源头”,为智谱输送了大量养分。2021年,智源发布的超大规模信息智能模型“悟道1.0”填补了中文超大预训练模型生态的空白,而智谱则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自主可控的GLM系列模型。2022年,智谱发布了首个开源的中英文双语千亿级预训练模型GLM-130B,成为当时亚洲唯一整体跻身斯坦福HELM榜单前十的大模型。
然而,智谱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人才流失、业务转型压力、技术迭代放缓等问题接踵而至。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智谱不得不调整策略,从“卖模型”转向“卖服务+卖场景”并重的新模式。商业化团队被打散为“区域制”项目组,专攻政务大单;C端业务投放踩刹车;技术路线也变得更加聚焦。
但这样的转型也引发了新的质疑:智谱凭什么享有高估值?其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这些问题将成为智谱未来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和解答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