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假期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在山东举行的一场婚礼,这次经历意外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城乡消费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婚礼筹备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婚车的选择,成为了我观察这一现象的窗口。
出于好奇,我跟随朋友一同去了解婚车的租赁情况。当报价单摆在我面前时,我着实被震惊了。售价高达700多万的红旗L5,作为婚庆头车的报价竟然仅需1.38元起;而市场价800多万的劳斯莱斯幻影,一天的租赁费用也不过3800元,与售价140万起的红旗L1国雅价位相当。
更令人惊讶的是,红旗H9的租赁费用为450元一天,而奔驰E和奥迪A6仅需400元,宝马5系更是低至350元。我将这份报价单分享给在北京的朋友,他们同样表示难以置信。
在我的认知中,汽车市场的鄙视链一直是清晰且分明的:劳斯莱斯无疑是顶端的象征,BBA也拥有不错的地位,而红旗虽然有着“国车”的光环,但在日常消费中,似乎与“面子”还有一定的距离。然而,即便红旗近年来在城市中重新热门起来,我也从未想过它会在某个场合超越劳斯莱斯。
我向婚庆公司询问红旗车价格为何如此高昂,甚至超过了劳斯莱斯。对方的回答简洁明了:“这边的人都认。”在北方,“认”这个字有着极重的分量,它不仅代表“认识”,更意味着“认可”和“服气”。红旗车在婚庆市场上拥有一种让亲戚朋友在茶余饭后都能夸赞的光彩,其溢价是一种共识定价。
销量代表了一辆车的使用价值,而婚车报价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排面价值和品牌溢价。那么,是谁在影响着县域的汽车消费?这份婚车报价单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和艾利奥特·沃勒斯坦曾指出,人类消费行为中存在一个隐秘却普遍的规律:人们在判断“我是谁”和“我该怎么做”时,总会以某个群体为标尺。这个群体被称为“参照群体”。在不同的地域,参照群体也各不相同。
在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参照群体显而易见,那就是职场白领。他们不仅拥有购买力,更在文化上拥有话语权,是潮流的引领者。从新能源车到智能家居,从咖啡馆审美到运动品牌升级,每一个流行的起点几乎都能追溯到白领阶层。
然而,在县域市场,过去的参照群体是工程大哥。他们是资源的枢纽、关系链的节点、社交场的中心人物。在那个时代,奔驰、奥迪甚至卡宴等豪华车成为了身份和实力的代名词。但近年来,随着基建红利的退潮和工程量的急剧收缩,工程大哥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取而代之的是体制内群体。他们拥有稳定的工资、明确的福利保障和相对可预期的晋升通道,在经济波动期成为了县域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确定性的代表。他们的消费决策开始影响周围的人,婚礼、购车、装修等场景中的消费选择开始发生变化,不再盲目追求大牌,而是更注重稳重和体面。
这种变化在婚庆市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红旗车不仅代表了一辆车,更象征了一种主流秩序的延伸。选择红旗作为婚庆头车释放出的信号不是“有钱”,而是“靠谱”和“根基稳”。这种逻辑下,劳斯莱斯反而显得“孤立”,因为它依然是财富的象征,但在县城里,人们更看重的是谁能提供稳定的社会认同。
因此,这张看似普通的婚车报价单实际上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品牌在县域市场中的真实排位。它戳破了高端定位的泡沫,让车企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品牌的真正心智不在于你讲了多少,而在于别人怎么描述你、会不会转述你。这份转述最终可能体现在茶桌聊天、抖音评论或同学聚会的点头称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