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大明电子),一家深耕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制造的企业,近日正式向证监会递交了沪市主板IPO注册的申请。然而,这家公司的股权结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策略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大明电子自1989年成立以来,业绩持续增长,尤其在最近三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了1.51亿元、2.05亿元和2.82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其背后的股权结构却显得尤为独特——公司由董事长周明明带领的周氏家族与副董事长张晓明带领的张氏家族共同持有100%股权,无外部机构股东参与。
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在资本市场并不常见,也带来了控制权集中的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周、张两大家族在公司高管层占据主导地位,从董事长、副董事长到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关键职位,几乎都被这两大家族成员所占据。
除了股权结构外,大明电子与张晓明家族企业的关联交易也备受质疑。据招股书披露,张晓明家族控制的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大明电子的第一大供应商。在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期间,大明电子向这些关联企业的采购金额占比极高,分别达到了67.32%、79.27%、77.18%和68.65%。甚至在2023年和2024年,这些企业仍然位居大明电子供应商的前列。
尽管大明电子对此表示,这些关联交易是必要的,能够降低沟通和运输成本,但市场对此仍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可能涉及利益输送,有掏空公司之嫌。
大明电子在上市前的分红行为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尽管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73.15%,面临着一定的负债压力,但公司仍然进行了大规模的现金分红,累计分红金额超过2.5亿元,占同期归母净利润的比例超过70%。这意味着,大部分现金分红都落入了周、张两大家族的口袋。
与此同时,大明电子在研发投入上的表现却显得不够亮眼。尽管2024年的研发费用达到了1.19亿元,同比增长4.62%,但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却逐年下滑,从2022年的5.77%下降至2024年的4.37%。与同行可比公司相比,这一比例也明显偏低。
大明电子的股权结构、关联交易以及分红行为都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这些问题无疑将对公司的IPO进程产生一定影响。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也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