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波澜不惊的表象下,一场引人注目的收购案正悄然酝酿。故事的主角之一,是曾一度默默无闻的上纬新材,而另一主角,则是名头响亮的智元机器人,及其背后的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
时间回溯至五年前,上纬新材以微弱优势跨过科创板的市值门槛,以2.49元/股的价格上市,总市值仅10.04亿元。上市后,其股价表现波澜不惊,尽管近三年净利润稳定在8000万元左右,但总市值始终徘徊在30亿元左右。然而,正是这份“不起眼”,让上纬新材成为了智元机器人的猎物。
7月8日,上纬新材发布公告,智元机器人拟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份。若交易成功,这将成为国九条和并购六条实施以来,新质生产力企业在A股的标志性收购案例,同时也是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的首单收购。
智元机器人,这家成立于2023年2月的年轻企业,以其豪华的投资人团队和创始团队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其中,彭志辉的名字尤为亮眼。作为科技圈的知名KOL,他被誉为“稚晖君”、“野生钢铁侠”,曾是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佼佼者,以201万元的年薪加入华为,从事AI芯片和算法的研究。
然而,这场收购并非没有风险。首先,具身智能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机器狗还是人形机器人,都只能在特定领域应用。行业头部企业如优必选、达闼科技等,虽然实现了服务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但仍深陷亏损。智元机器人虽然覆盖了软硬件全栈研发,同时兼顾To B与To C业务,但其全链条布局的打法无疑将加大资金消耗。
更为关键的是,智元机器人尚未盈利,而其机器人业务的商业化前景虽然广阔,但周期漫长。此次收购将带来较高的杠杆压力,若企业业绩不及预期,风险将直接传导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上纬新材的市盈率已显著偏离行业水准,截至7月22日,其市盈率为219.19倍,而所处行业的平均滚动市盈率仅为24.06倍。
为了对冲风险,智元控股设置了业绩承诺等风控条款。根据承诺,2025年至2027年,上纬新材新材料业务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应分别不低于6000万元和扣非归母净利润不低于8000万元。若因未完成业绩承诺导致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原股东方需以8%的利息回购智元取得的全部股份。
然而,另一个细节引发了市场的担忧。7月24日晚,上纬新材突然发布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豁免多名董监高股份限售承诺。这一举动可能导致高管团队与上市公司之间缺乏足够的利益绑定,从而引发“买壳套利”而非“技术攻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