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豪华车市场大变局:BBA地位岌岌可危?

   时间:2025-07-28 15:45:16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中国财政部公布了一项针对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的调整,将起征点从原先的130万元下调至90万元,该政策定于2025年7月20日正式生效。这一变动预计将对价值百万以上的超豪华汽车市场产生显著影响,不仅影响其定价机制,还可能改变销量预期。

首当其冲的是以外资豪华品牌为主的燃油车和高端进口车市场。然而,由于超豪华汽车市场相对小众,这一调整对主流豪华车市场(价格区间在50万元及以下)的影响预计将较为有限。主流豪华品牌面临的主要挑战更多来自能源转型和智能化趋势所带来的行业剧变。

长久以来,以奔驰、宝马、奥迪(BBA)为代表的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一度超过八成。然而,自2010年起,特别是2021年以后,随着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自主豪华汽车品牌迅速崛起,而传统合资品牌豪华车的市场份额则持续下滑。

到了2025年,豪华车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外资传统豪华品牌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豪华车市场在近年来实现了显著扩容,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豪华车销量从2016年的145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511.3万辆,市场渗透率也从不足6%跃升至18.5%。然而,这一增长红利的主要受益者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2020年,传统豪华车品牌销量达到245.8万辆,占据豪华车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到了2024年,传统豪华车销量降至223.1万辆,市场占比急剧下滑至44%。与此同时,新能源豪华车品牌销量从2020年的22万辆激增至2024年的288万辆,增长超过12倍,市场占比首次突破50%,成功超越传统豪华车品牌,成为市场主力。

新能源豪华车阵营主要由特斯拉、蔚来、理想、问界等品牌构成,其中本土自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与传统豪华车品牌BBA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市场转换的深层原因在于技术路径与消费需求的双重演进。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成熟,为新兴品牌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汽车消费理念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对科技感和体验感的需求日益增强,新能源成为新一代消费者接触高端车的重要入口。

自主品牌顺应这一需求,通过智能化和健康配置等技术创新,满足了用户对品质与科技的追求。例如,理想L9和问界M9凭借电动化与智能化优势,迅速成为中大型SUV市场的有力竞争者,月均销量超过5000辆,可与该市场的燃油车霸主宝马X5比肩,展现了消费升级下的市场适应性。

相比之下,传统豪华车品牌在电动化进程中表现相对滞后。以BBA为代表的传统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大多在10%以下。而新兴的自主高端品牌则聚焦新能源市场,依托本土化优势,在电动化平台布局方面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从2023年起,豪华车市场格局开始经历快速而深刻的重构。BBA三家品牌销量虽然继续增长,但整体市场占比较上年下降。到了2024年,这一下滑趋势进一步加剧,宝马、奔驰、奥迪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均出现显著下滑。与此同时,自主新能源高端品牌正在快速崛起。

理想汽车年销量从2022年的13万辆增长至2023年的37万辆,2024年更是突破50万辆,仅次于BBA,且远超沃尔沃等多数传统豪华品牌。问界品牌在产品交付第二年销量即突破10万辆门槛,2024年在多款新车型推动下销量同比增长近三倍至39万辆。红旗品牌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产品线转型较为成功,2024年销量攀升至41万辆。

业内人士指出,这场市场份额争夺的核心在于对能源转型和技术变革的应对策略差异。传统豪华车长期依赖的成熟燃油动力技术和机械制造等优势,在电动化浪潮中成为转型阻碍。在动力系统、电池管理、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等核心技术领域,BBA等传统豪华车巨头的转型步伐明显滞后于自主品牌。

尽管BBA近年来也推出了新能源车型,但早期产品大多基于原有燃油车平台改造,产品竞争力与市场期待存在明显差距。即使后来推出颇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也因错失市场窗口期而未能取得理想成绩。相比之下,理想、问界等自主品牌更早应用全新电动化架构,配合智能座舱和高阶辅助驾驶功能,显著提升了用户对新兴新能源高端品牌的认知度。

传统豪华车近年来市场份额萎缩的根本原因在于竞争本质的深刻转变。过去,机械素质、品牌积淀和工艺水准是衡量豪华车的核心标准。然而,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与用户需求深度融合,传统竞争逻辑已难以维持豪华车的长期领先。新一代消费者对汽车豪华感的认知正从单一的机械价值向智能价值、服务价值和可持续价值扩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