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炎炎夏日的一天,一场关于咖啡与地球未来的对话在北京新国展的一个会议室悄然展开。远景科技集团的创始人张雷,手持一杯星巴克咖啡,向在场的听众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我们悠闲享受一杯拿铁的同时,是否意识到这杯咖啡给地球带来了多少负担?”
张雷指出,根据他的研究,传统拿铁咖啡的碳排放量几乎等同于甚至超过同等体积的石油。他用“你手中的不是咖啡,而是一杯石油”这一形象比喻,迅速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尤其是坐在前排的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
为了强化这一观点,张雷引用了伦敦大学的研究数据:一杯拿铁的碳足迹为0.55千克,而一杯茶的碳足迹仅为0.03千克。然而,他话锋一转,表示当他手持星巴克时,他的焦虑才得以缓解,因为星巴克已将其咖啡的碳排放降低了至少50%。
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深知减碳对其而言不仅是选择,而是责任。从咖啡豆的种植、烘焙、运输,到门店制作,每一步都伴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这些气体如同给地球披上了一层厚重的毯子,加剧了气候变化。
星巴克减碳的动机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品牌形象的维护。随着消费者对环保的关注日益增加,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成为提升品牌形象的关键。星巴克在杯子、吸管、包装等一次性用品上不断改进,同时优化门店用电、物流运输等环节的碳排放,以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信任。二是对生意的保护。咖啡豆的种植受气候变化影响极大,保护环境从长远来看也是保护自己的生意。
星巴克致力于实现碳中和,其目标包括减少排放和抵消排放。减少排放主要通过使用节能设备、可回收杯子以及支持环保耕种的农民等方式实现。而抵消排放则通过植树造林等举措,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地球向善”愿景,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球业务和供应链的碳中和,同时减少50%的用水量,并力争减少50%的垃圾填埋废弃物,优先使用可再生和可循环材料。
在中国,星巴克与远景科技合作,在超过7500家门店和咖啡创新产业园实施了一系列可持续实践。通过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实现对门店节能降碳的实时追踪和优化。园区还实现了节能、降本、减碳的多项目标,如每年节约超过1.7万立方米的水,以及安装太阳能光伏板覆盖园区日常用电量的25%以上。
然而,星巴克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其定义的“范围三”排放,即供应链中产生的间接排放。由于星巴克的商业模式涉及“现制饮品+包装商品”的双轨模式,其碳排放兼具餐饮业和零售业的特征,因此需要同时解决能源密集型门店和长供应链的减排难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星巴克与远景科技宣布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合作计划。双方将通过数字化碳管理平台,逐步覆盖星巴克100%的直采供应商和重要的间接采购供应商,对核心供应商及数千个产品进行碳足迹测算,并定制针对性解决方案。
以乳业为例,作为星巴克价值链中最大的单一碳排放源,星巴克与远景共同开发了可持续乳业数字化管理工具,制定解决方案。星巴克鼓励供应商将为其供应链减碳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更广泛的经营领域,从而促进餐饮零售行业的绿色转型。
星巴克深知,实现碳中和不仅是为了地球,也是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日益增加,不变绿的企业将面临市场的淘汰。星巴克logo中的绿色,已从偶然的设计选择演变为主动的环保意识符号,与其推行的碳中和战略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