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细心民众留意到一个有趣的天文现象:7月24日作为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紧接着的7月25日并未迎来农历七月初一,而是出现了闰六月初一。这一发现引发了广泛的好奇与讨论。
据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农历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历法,它巧妙融合了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是一种独特的阴阳合历。
农历月份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朔望月为准,朔望月平均长度约为29.53天。累积12个朔望月,即一个农历年的长度,大约为354天或355天,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回归年(约365.24天)存在约11天的差距。长期累积下来,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会出现错位,导致寒暑颠倒。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历法时,采用了置闰月的方法。他们既考虑到了月球绕地球的周期,也兼顾了地球的寒暑季节变化。具体来说,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基本相符。
杨婧进一步解释,置闰的规则并非随意制定,而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二十四节气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相间排列。农历规定,每个月都含有一个中气,若某个月没有中气,则视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以今年为例,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是中气大暑,而下一个中气处暑则在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在这期间,7月25日至8月22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立秋,没有中气,因此这个月被定为闰月。由于上一个月是六月,所以这个闰月被称为“闰六月”,共有29天。
杨婧指出,闰六月并非罕见现象。在本世纪的100年里,共有六次出现闰六月,分别是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和2093年。
近期,不少民众将极端炎热天气与闰六月联系起来。对此,杨婧明确表示:“闰六月只是一种正常的历法现象,与气候异常无关。”这一科学解释有助于消除公众的误解。